top of page

標本展示 | 海底曲奇餅


一隻不知名的白色生物被沖上了海灘,牠呈圓盤狀,表面光滑,而且摸上去十分堅硬。仔細一看,你會留意到牠上面好像有一個被雕刻上去的海星圖案⭐。這種奇特的生物是甚麼?



其實這是雷氏餅海膽, 𝘗𝘦𝘳𝘰𝘯𝘦𝘭𝘭𝘢 𝘭𝘦𝘴𝘶𝘦𝘶𝘳𝘪 (L. Agassiz, 1841) 的甲殼。牠們棲息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包括香港的淺灘,一般直徑為 13 至 15 厘米。餅海膽雖然有一個扁平的身體,但其實牠是海膽的近親,同樣屬於海膽綱。我們也曾經介紹過同為海膽綱的物種:


要找到活生生的雷氏餅海膽,我們需要潛入四至八米深的海床。跟剛才在海灘上發現的空殼不同,雷氏餅海膽本來不是白色的,而是粉紅色的;身體表面本來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滿了細小的棘刺。而餅海膽上面的海星狀圖案⭐,則被稱為「步帶」,上面長着一種特殊的管足,能幫助餅海膽呼吸和進行氣體交換。



如果我們看一看雷氏餅海膽的底部,就能看到牠們如何利用細小的棘刺和管足來篩選小沙粒,並將它們慢慢移向位於底部中心的口腔👄。餅海膽看似在進吃小沙粒,但實際上牠們是以生活在沙粒上的矽藻、浮游植物和細菌為食。



雷氏餅海膽底部的刺除了用來進食之外,還能幫助牠們移動🏃🏻。在同一個地方進食了一段時間以後,餅海膽會慢慢爬行到另一個位置,尋找新的食物。餅海膽喜歡挖進表面沉積物底下,藏身於泥沙之中進食。在挖掘過程中,難免會攪動和翻起一些沉積物。偏偏無心插柳柳成陰,幫助促進氮循環、減少沉積物裏的有機物質,以及改善海床的生態環境,有利棲息於海底的微藻生長。因此,餅海膽的存在其實具有意想不到的生態價值。有趣的是,牠們對沉積物的「加工」速度在夏季會增加,因為牠們需要移動得更快以進食得更加多,來滿足繁殖期所需的能量。



每年的夏季就是雷氏餅海膽的繁殖期,牠們會同時將精子和卵子排出海水中受精。然後受精卵會發育成一隻擁有兩至四隻手臂💪🏻的幼苗。這時幼苗仍未長出嘴巴,於是牠會依賴體內的食物儲備成長。三至四天後,幼苗將會變態成為年幼的餅海膽,發展出成年餅海膽的外部特徵,例如嘴巴、棘刺、管足和骨骼,不過只是微型版本。年幼的雷氏餅海膽需要大約兩年時間達至性成熟,並繼續牠的生命循環。終於,在四五年後,完成了自己使命的餅海膽,或者會成為另一個在海灘上被人發現的貝殼。




歡迎親臨HKBM,親眼看看這些美麗的海洋生物。


文:Arthur Lai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