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你可能聽過寄居蟹、招潮蟹、帝王蟹或蜘蛛蟹,但你聽說過拜佛蟹嗎🙏🏻?角眼拜佛蟹🦀,𝘛𝘮𝘦𝘵𝘩𝘺𝘱𝘰𝘤𝘰𝘦𝘭𝘪𝘴 𝘤𝘦𝘳𝘢𝘵𝘰𝘱𝘩𝘰𝘳𝘢 (Koelbel,1897)是香港本土最小🤏🏻的蟹種之一,體型約0.5厘米而實際上在 125 年前已被描述📝。然而,牠細小的體型並沒有阻撓牠廣泛傳播,在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台灣也有牠的蹤影🔍。像其牠螃蟹一樣,牠們生活在沙灘🏖和泥灘等半鹹水域中。由於牠們呈灰褐色,可能很難發現到牠們👀。同時,我相信牠的俗名是很難反映出牠們的飲食習慣🍽,牠們不僅不會吃素,反而會以在沙面上發現的小魚和軟體動物的屍體作為食物。



牠們之所以被稱為「拜佛蟹」,是因為每當退潮的時候,便會從穴洞中爬出來,並開始做如佛教徒拜神的動作。首先,牠會先將兩個螯足(蟹鉗)折疊在臉頰前面,橫向展開,向上抬起,向前降低並再次折疊收回腹下。牠們重新折疊螯足的瞬間,被形容似起源於日本古代武士用短刀切開腹部的自殺儀式(Seppuku)🔪。因此,牠們也被稱為角眼切腹蟹。



那麼保持這種不尋常的姿勢的目的是什麼?不幸的是,確切的功能仍然未知。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其牠物種的行為來推斷牠🤔,例如在招潮蟹會使用相似的姿勢來保衛自己的領地🛡、交配,甚至乎向同伴發送訊息。



角眼拜佛蟹曾經被認為是該屬中唯一的物種,但事實並非如此。𝘛𝘮𝘦𝘵𝘩𝘺𝘱𝘰𝘤𝘰𝘦𝘭𝘪𝘴 𝘬𝘰𝘦𝘭𝘣𝘦𝘭𝘪 和 𝘛.𝘰𝘥𝘰𝘯𝘵𝘰𝘥𝘢𝘤𝘵𝘺𝘭𝘶𝘴 在 1990 年時被描述,而 𝘛.𝘤𝘩𝘰𝘳𝘦𝘶𝘵𝘦𝘴 是 1995 年日本最新描述的物種(之前經常被混淆為 𝘛.𝘤𝘦𝘳𝘢𝘵𝘰𝘱𝘩𝘰𝘳𝘢 角眼拜佛蟹)。其實每一種物種的拉丁學名在希臘語中都有特別的用意。以𝘛.𝘤𝘩𝘰𝘳𝘦𝘶𝘵𝘦𝘴 為例,“𝘤𝘩𝘰𝘳𝘦𝘶𝘵𝘦𝘴” 意為“舞者”💃🏻,你能猜到為什麼要包含這個意思嗎?因為當牠們舉起手臂時,牠們的第二雙腿也被抬離了地面!就像我們用雙手和雙腿跳舞一樣👯‍♀️。


牠們可能看起來與您的普通螃蟹沒什麼不同,但牠們的標誌性動作肯定會讓您立即認出牠們。如果你有幸在香港找到一個,一定要看看牠們奇特的舞蹈☺️!


文︰ Phoebe Leung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