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往往對血腥的故事有着某種病態的迷戀,例如惡名昭彰的開膛手傑克,雖然經過了數個世紀,但這個會挖出受害者內臟的連環殺人犯,仍然會在當今的流行文化中出現。而且,只要你看得夠仔細,你甚至可以在自然界中看到類似的行為,背後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中華大刀螳,𝘛𝘦𝘯𝘰𝘥𝘦𝘳𝘢 𝘴𝘪𝘯𝘦𝘯𝘴𝘪𝘴 Saussure,1871,廣泛分布於亞洲溫帶地區,包括香港,更早在 1896 年被引入了北美洲。

跟其他螳螂物種一樣,中華大刀螳是一種廣食性的捕食者,以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例如蒼蠅、蟋蟀、蜜蜂、毛蟲,甚至會捕食一些小型脊椎動物。然而,不是所有獵物也能不假思索地放進口,例如某些毛蟲🐛會為了保護自己而含有一定的毒性,中華大刀螳將會如何應對這些致命的陷阱呢?

帝王斑蝶🦋的毛蟲 (𝘋𝘢𝘯𝘢𝘶𝘴 𝘱𝘭𝘦𝘹𝘪𝘱𝘱𝘶𝘴) 以乳草植物為食,乳草植物中含有一種名為强心甾 (cardenolides) 的有毒化合物,毛蟲會在體內積累這些毒素,以阻嚇捕食者。然而,中華大刀螳即使進食這些毛蟲也能安然無恙。到底牠們是如何做到的?螳螂會咬破毛蟲的身體,去除裝滿植物殘渣的小腸,只吃其他部分。似乎牠們經過演化,懂得通過移除帝王斑蝶毛蟲的內臟來減少獵物的毒性。這聽起來很聰明,對吧?

可是,後來研究發現,中華大刀螳進食某些無毒毛蟲的時候,同樣也會移除牠們的內臟,因此這種行為似乎不特定於有毒的獵物。此外,經驗證後發現,帝王斑蝶毛蟲被切除的內臟和其他身體部分比較起來,毒素濃度不相上下☠️。螳螂即使只吃毛毛蟲的身體,也會攝取大量的毒素。那麼,牠們為何能夠安然無恙呢?
及後,研究證實那些毛蟲的毒素並不能通過螳螂腸道的細胞膜。因此,植物毒素不會被吸收,最終只會被排出體外。這使得中華大刀螳可以進食有毒的獵物。但若然螳螂不是為了減少毒素,為甚麼還要去除毛蟲的內臟呢?

原來,中華大刀螳不是怕毛蟲體內的毒素,而是怕腸道內的植物殘渣🌿。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牠們沒有演化出善於分解植物組織和其中所含毒素的消化系統,所以中華大刀螳需要通過切除帝王斑蝶毛蟲的內臟,來丟棄植物組織。

想知道更多關於生物多樣性的奇趣故事,歡迎蒞臨 HKBM!
文: Arthur Lai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