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叢林巨蟒🐍


緬甸蟒 𝘗𝘺𝘵𝘩𝘰𝘯 𝘣𝘪𝘷𝘪𝘵𝘵𝘢𝘵𝘶𝘴 (Buhl,1820),原生於東南亞熱帶雨林,其分佈範圍北至福建和貴州。牠是香港本土最大的蛇種,通常能達 4 米和 30 公斤🐍 。然而這個物種可以長得更大,一條名為「Baby」的圈養個體大至 5.7 m 和 182 kg。換句話說,這相當於一個貨櫃的長度和一頭成年雄獅的重量🦁!緬甸蟒不像其他蛇類一樣使用毒液來制服獵物,而是利用其巨大的身軀狩獵,一點一點地擠壓獵物,直到牠們窒息而死💀。



緬甸蟒主要是夜間動物,幼年時可以爬樹,但隨著體重的增長,牠們會留在地面。除了滑行和爬樹外,牠們還擅長游泳,能夠在水下待半個小時🤿。為了在黑暗中捕獵,牠們進化出感應熱力的頰窩,賦予牠們紅外線視覺並有助發現溫血獵物,如香港的野豬​​和赤麂🐗。和其他蛇一樣,牠們的下巴可以張開至頭部直徑的 4-5 倍,而且牠們的牙齒向後彎曲,能防止獵物逃脫。緬甸蟒會生吞獵物,不經咀嚼或撕裂,而這導致了極端的飲食習慣🍖。牠們在兩餐之間會相隔約一個月,在此期間消化器官會收縮以節省能量。然而,一旦牠得到一頓飯,牠的胃就會產生大量的胃酸液化整個獵物,牠的腸子也會變大一倍。緬甸蟒的心室會增加 40%,以輸送消化所需的氧氣。牠的新陳代謝率同時增加了 44 倍,消耗了食物本身所含能量的約三分之一。換而言之,牠們的飯氣攻心會持續一周😮‍💨!



儘管緬甸蟒在其原生地區相當稀有,但牠們已成為美國東南部的入侵物種。寵物商人把牠們帶到弗羅里達州,在1979年 一所緬甸蟒繁殖設施被颶風損毀後🌪️,牠們得以逃脫並佔領了大沼澤地。牠們捕食當地動物,導致白尾鹿、浣熊和負鼠等物種的數量下降 90%🦝,而兔子和狐狸在當地已經完全消失🐇。此外,牠們還與美洲短吻鱷爭奪食物🐊,牠們會互相攻擊並試圖吃掉對方。目前,當地機構和政府部門正採取行動以去除這種具破壞性的外來物種,防止牠對沼澤生態造成進一步破壞🚫。



緬甸蟒在海外屬於入侵物種,但牠在其原生地內擔當頂級掠食者的重要地位,是當地食物鏈頂端的「老大」👑。如果沒有牠,獵物的數量就會劇增,破壞生態平衡⚖️。因此,這種看似可怕的捕食者實際上對生態系統的整體健康非常重要😲。



緬甸蟒雖然是一種強大的捕食者,但也有溫柔的一面。在壓力或恐懼下,牠們有時會出現擬死,也就是牠們放鬆肌肉、翻起肚皮裝死😵!這就可以暪騙捕食者,令牠們失去動力,從而得到逃跑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其他較小的蛇類中已有充分記錄,但在緬甸蟒這樣的大型蛇種來說,這種現象相當罕見🤔。


如果您想親眼目睹這種神奇動物的標本,請參觀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吧👍!


文:Elgar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