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咬咬樂時間


青點鸚嘴魚 𝘚𝘤𝘢𝘳𝘶𝘴 𝘨𝘩𝘰𝘣𝘣𝘢𝘯 (Forsskål, 1775) 是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鸚嘴魚(Scaridae 科)。 🌏 壽命可長達 13 年,可生長到 45 厘米左右,而其他種類的鸚嘴魚更可長達 1.2 米!



鸚嘴魚與其他魚類如隆頭魚科(Labridae)一樣,具有驚人的生殖生物學背景,稱為雌性先熟型雌雄同體。這意味著大部分天生都是雌性,日後會因應需求,牠們可以顯著地改變自己的結構、顏色和行為,成為雄性。通常,體型較大、色彩豐富的雄性會保護一群體型較小、不那麼艷麗的雌性並提供精子。隨著牠們的生長,或者當首領的雄性死亡時,最大的雌性將變成雄性並相互挑戰以爭奪控制族群的位子。在非常大的群體中,有時會出現一個看起來像雌性,細小而不顯眼的雄性,並且能夠在首領沒有發現的情況下偷偷地與雌性產卵。 😮 好比電視劇一樣有趣!


許多種類的鸚嘴魚,包括青點鸚嘴魚,牠們的鰓中腺體分泌的粘液會形成了一個透明的氣泡或繭。牠們在夜間將自己包圍在其中以保護自己免受寄生蟲如等足目動物的侵害。這也能掩蓋自己的氣味,避免鯊魚和其他捕食者的發現,並確保睡覺時自身的安全。 💤他們剩下的時間都花在咀嚼上。



🦜 鸚嘴魚的名字來源於牠們看起來像鹿牙或鳥喙的大牙齒板。這些鋒利的板子與牠們的顎骨融合在一起,比許多金屬都要堅固,而且牠們的喉嚨裡還有更多的牙齒(咽頜)。這一排的研磨機至關重要,因為鸚嘴魚以珊瑚內的藻類以及組成珊瑚的珊瑚蟲為食糧。 😋為了得到美味而有營養的食物,牠們咀嚼(每分鐘咬近20口!)藻類和珊瑚(碳酸鈣),然後把消化後剩下破碎的沙子排泄出來。如果你跟在餵食中的鸚嘴魚身後游泳,你會看到不少的細沙被推噴出,估計一條鸚嘴魚一年可以排出超過 90 公斤的沙子!科學家們曾經擔心鸚嘴魚會破壞珊瑚礁,但我們現在知道牠們會幫助回收白化了的珊瑚,並整體上為正在受威脅的珊瑚礁維持健康。這行為會製造出許多可愛的”便便"沙,並創造全新的礁島! 🏝️ 想像一下你的排泄物也是那麼有用!



由於過度捕撈,某些鸚嘴魚物種瀕臨滅絕。 ⚠️ 在太平洋群島等一些地方,牠們被視為美味佳餚,其中一些地方的隆頭鸚哥魚甚至被捕撈至滅絕。 😔 隆頭鸚哥魚是一種特別怪異的物種,因為牠不僅會咀嚼珊瑚,而且在咀嚼珊瑚之前,牠會快速遊往珊瑚,用隆起的頭部撞擊,鬆開碎屑並吃掉那些更容易消化的東西. 🐏



看看 HKBM 的青點鸚嘴魚標本。這個物種因牠的鱗片有複雜而閃亮的圖案和顏色而有著不同的名字︰藍點鸚哥魚、黃衣.....你可以想像牠在生時比標本更閃亮有趣,但你仍然可以來看看牠強大的咀嚼器! 🦷


文︰Elvira Rey Redondo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