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洋珊瑚礁和潟湖的波光下,住著一個溫柔巨人。牠張開殼,將牠的虹彩色肉伸出殼外。牠在這裡享受着熱帶陽光的溫暖,進行光合作用,繁衍生息🧑🧑🧒。
今天介紹的物種是 𝘛𝘳𝘪𝘥𝘢𝘤𝘯𝘢 𝘨𝘪𝘨𝘢𝘴 (Linnaeus 1758),俗稱大硨磲,又稱巨蚌。大硨磲體長可達 1.5 米,是最大的雙殼綱動物,雙殼綱是一組側向壓縮,,兩個分殼有鉸接的軟體動物,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生物,如蠔、青口和蛤。硨磲會利用不同的方法來獲取食物。牠們非常依賴陽光,像珊瑚一樣,硨磲憑藉其向外延伸的肉(外套膜)來養殖共生藻類(蟲黃藻)。牠們將外套膜從殼中展開,以擴大吸收陽光的面積來進行光合作用。換句話說,牠們與蟲黃藻有共生關係,蟲黃藻為硨磲生產糖為食物,而蟲黃藻生活在硨磲體內受其保護。除了陽光之外,牠們還主動過濾進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硨磲屬的動物不像大多數雙殼綱動物那樣顏色暗淡,牠們伸出殼外的外套膜反而呈現出各種虹彩和閃亮的顏色,如綠、藍或棕色。棕色來自外套膜中的蟲黃藻,但藍色和綠色則來自虹色細胞。硨磲的鮮豔顏色不僅是為了展示,而且在共生藻的光合作用中至關重要。淺海珊瑚礁的陽光通常猛烈,會對藻類造成壓力,降低牠們食物生產量,甚至傷害牠們。因此,虹色細胞反射掉紫外線,並將一些有用的藍和綠色波長的光引導到硨磲中,使體內的每個蟲黃藻都能平均地接收到適當波長和數量的陽光。藉此,藻類可以為大硨磲生產盡多的食物。

儘管成年大硨磲體型巨大,但將肉伸出殼外,也意味著牠會成為喜愛吃雙殼綱的魚類(如魨類)的免費大餐。因此,大硨磲發展出一些策略來保護自己。牠們從小就有防禦機制。年幼硨磲經常面臨魚類和螃蟹的捕食,因此牠們的殼上有很多板狀的生長物(鱗片),迫使螃蟹和魚類需要使用更多的能量來壓碎其殼。這個額外碎殼的功夫也阻止了掠食者捕獵,因為要弄碎硨磲鋒利的殼可能會損壞掠食者自己的螯肢或牙齒。

當你看著大硨磲時,你也同時被3000個針孔般細的眼睛盯著。大硨磲的外套膜周邊有非常原始的感光眼睛(pinhole eye)。儘管大硨磲的視覺只能探測到光線並形成大致的形狀,它們對於自衛仍然非常有用。當外套膜延伸以進行光合作用時,飢餓的魚類可能會啃食牠。當牠們看到影子經過時,硨磲會迅速地將外套膜塞回殼中。這個反射動作的速度太快了,令牠們被誤以為是將殼合上!這就是「食人蚌」故事的由來 ,由於擔心潛水員的手或腳被硨磲卡住,因此在 70 年代的潛水指南中,會有提供如何掙脫硨磲襲擊的資料。事實上,成年硨磲無法完全將殼合上,會留下一個不小的空隙,所以潛水員被硨磲卡住是無稽之談。

雖然硨磲無法完全關閉外殼,但大硨磲卻有一絕招!硨磲能夠瞄準激怒牠們的生物噴出強大的水流。這些水流的力量足以將小魚推開,將大魚嚇怕,從而為牠爭取更多的時間來稍微閉合牠的大殼。
大硨磲是如何長出大殼的呢?牠們的殼有兩層,上層和下層。上層往殼頂外生長,增加殼的長度,下層往貝內生長,逐漸增加貝殼的厚度和重量。

現在你已經知道這個巨人是如可練成的。來到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尋找在軟體動物門 展櫃裡的硨磲。其實硨磲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園,您可以嘗試尋找生長在我們硨磲標本上的珊瑚。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與朋友分享並關注我們,每週了解更多精彩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文:Hug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