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蝙蝠🦇都是夜間活動的🌙,因此牠們很容易被我們忽視。尤其在夜空中,牠們很可能在你頭頂上幾米處快速飛過卻不被你看到。只有你主動尋找牠們,你才會意識到牠們是多麼常見。蝙蝠屬於翼手目(Chiroptera,拉丁語意為「手翼」),和其餘哺乳動物🐅一樣,牠們同樣擁有四肢。可是,由於進化關係,牠們的前肢已經變成了翅膀狀的結構。牠們的翅膀與鳥類的結構不同❌,鳥類的翅膀由一些沿著手臂延伸的羽毛🪶所組成,而蝙蝠的翅膀則是由一塊皮瓣組成,該皮瓣連接手指和手臂的骨頭🦴 ,這種特徵使蝙蝠成為唯一能夠飛行的哺乳類動物。有些動物,如飛鼠和鼯猴,牠們看似能飛,但其實只能於樹木之間滑翔🌲➡️🌲。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蝙蝠是𝘊𝘩𝘢𝘦𝘳𝘦𝘱𝘩𝘰𝘯 𝘱𝘭𝘪𝘤𝘢𝘵𝘶𝘴(Buchannan,1800),又名皺唇犬吻蝠,一種廣泛分佈於東南亞的物種🌳,分佈領域可達印度🇮🇳、斯里蘭卡🇱🇰或中國海南島🇨🇳等地區。


皺唇犬吻蝠是一種體型較小的品種(12至16克),體長65至75毫米,翼展300至330毫米。我們可以通過上唇的皺紋和向側面張開的鼻孔👃🏽來辨識牠們。牠們的雙耳於前額位置由膜狀結構所連接,而耳朵的末端較鈍,耳朵正面有六個橫脊。跟其他蝙蝠一樣,皺唇犬吻蝠擁有迴聲定位的能力📡,這讓牠們可以在黑暗中定位或尋找獵物。當牠們發出的高頻率聲波🔊因碰到物件反彈回來時,牠們的耳朵👂🏽會微調聲音,讓自己能夠識別自己呼叫,就像人類能根據不同聲音辨認不同人一樣,每隻蝙蝠都特殊的叫聲。這種獨特的技能對於蝙蝠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皺唇犬吻蝠是食蟲動物,主要捕食甲蟲、蠟蟬和半翅目昆蟲🦗。正因為牠們的飲食,許多農民👨🏽🌾將這種蝙蝠視為控制蟲害和保護農作物的好幫手🥰。但體型這麼小的蝙蝠是如何做到此壯舉的呢🤔?
試想像一下,在日落之時🌄,天空中形成了一團黑影⬛️,而這團黑影的移動速度不但很快又能突然改變方向。你所看到的是一群剛離開棲息地,正準備大快朵頤的皺唇犬吻蝠🍽️。在婆羅洲北部等地區,有些棲地估計有二十八萬隻皺唇犬吻蝠😱,而牠們離開洞穴的頻率高達每分鐘一萬四千隻!這些飢腸轆轆的蝙蝠不是為了巡回演出才大批出沒,而是為了滿足牠們的口腹之欲🤤,因為蝙蝠幾天不吃東西很容易餓死☠️。一群皺唇犬吻蝠一年可以吃掉大約九百三十噸昆蟲,或每一千隻蝙蝠每晚就能吃掉九公斤昆蟲。

雖然每隻蝙蝠都在龐大的蝙蝠群中飛行🦇和覓食🍴,但我們甚少看到牠們相撞,因為牠們擁有精確的聲納系統📡,能發出聲波定位領航蝠和非領航蝠。每次群體捕食時,領航蝠會使用聲波定位四周環境然後找出最佳路徑🧠,並透過獨特的叫聲向其他蝙蝠發出信號🗣️。然後,非領航蝠將聽從領導者的信號飛行🎧。通過模仿領航蝠的飛行動作並不斷迴聲定位蝙蝠群中的其他蝙蝠,牠們的動作便能夠保持同步並防止碰撞⚠️。有趣的是,領航蝠並不是只有一隻,有研究指出,每次捕食都會有不同的領航蝠。另外,迴聲定位使蝙蝠能夠360度感知環境,因此領航蝠並不總是在最前面。當蝙蝠快要返回棲地時,牠們會互相發出信號,向其他蝙蝠表明牠們應該返回棲地並結束勞碌的一夜🥱。在第二天日出前🌅,蝙蝠就會陸續返回棲地休息😴,等待下次黑夜的降臨。皺唇犬吻蝠通常會組織一個驚人的蝙蝠網絡,而每隻蝙蝠都一起覓食和休息。因爲蝙蝠每天需要攝取大量能量,加上數量驚人,我們可以想像牠們每天都會排出大量糞便💩,其主要成分為甲殼質組成的昆蟲外骨骼🦾。因含豐富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如氮、鉀和磷,這是真正的寶藏💰!許多人會收集蝙蝠的排泄物作為肥料,稱為海鳥糞。皺唇犬吻蝠不僅捕食害蟲,而且有具豐富營養的糞便,使牠們深受農民歡迎🥰。

當你下次於黃昏時走過遠郊地區🏕️的石灰岩洞穴🔦、岩石縫隙甚至廢棄的建築和寺廟時🏚️,謹記留意頭頂!大批的皺唇犬吻蝠可能會在你頭上飛過!想了解更多關於這種奇妙生物或其他翼手目動物,請立即預約參加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的導賞團吧🤩!
now🤩!
文: Ryan Ts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