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曾想過由一棵樹滑翔到另一棵樹🌴?如果你曾想過,相信你可能受到飛蜥屬 (𝘋𝘳𝘢𝘤𝘰 sp. Linnaeus, 1758) 的成員鼓舞,牠們又稱飛蜥,總共有45種物種。飛蜥已將你的想像化為現實,因為牠們皆以在東南亞和印度東南部的熱帶雨林中之間滑翔而聞名。與必須不斷拍打翅膀才能保持自身在空中飛行的動物相比🦅,擅長滑翔的動物僅從高處由上而下滑向低點🪂,而無需秏用大量能量。

所有飛蜥 (𝘋𝘳𝘢𝘤𝘰 sp.) (拉丁文的意思為龍🐉或大蛇) 都生活在樹上的不同高度,在那裡牠們可以從高處跳下並滑翔很遠的距離來逃避捕食者、尋找食物(主要是螞蟻)或在牠們的領土內自由移動(即一到數棵樹)。為了掌握這種嘆為觀止的技能,牠們演化出了自己的「翅膀」,由細長的肋骨和專門的肌肉群所組成。這些肌肉群支撐著一層薄薄的彩色皮膜,稱為翼膜 (patagium)。在不使用時,翼膜會像折扇一樣向身體折疊。當飛蜥從高處往下跳時,專門的肌肉群會收縮以將牠們的肋骨向前推,令牠們的翼膜伸展,然後便能進行近水平的滑翔🪂。落地時,牠們的前肢向前伸以令其雙手可抓住降落的平面,同時頭部向上及向後移動,以防止直接撞到降落地點。某些物種的長度雖僅為 7 厘米左右,但卻可滑翔長達近 50 米的水平距離😮。


與一些以機翼飛行的航空器械相比✈️,飛蜥的翼膜可作為主機翼,而當然牠們還具有與滑翔相關的附加特徵。例如牠們的喉嚨每側都有一個可伸展的頸側囊,另外牠們的後肢和尾巴上也有細長的鱗片,以為其飛行提供額外的升力💨。


但是飛蜥的翼膜不僅能用於滑翔,還可用於繁殖,因為這結構會被雄性展開以作展示用途。在求偶或在與其他敵對雄性發生領域衝突時,牠們會打開翼膜及延展其喉囊和頸側囊。大多數物種在翼膜的顏色上會表現出雌雄異色,而大多數物種偏向只由雄性表現二色性,即是說通常雄性翼膜的顏色會比雌性更為鮮豔♂️。
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發現可在同一棲息地找到不同物種的飛蜥,而重量大概在 3 到 35 克之間。這表示在同一棲息地內不同物種的成年個體可以有整整 10 倍的差異😮。然而,較大的物種卻相對較不擅長滑翔,因為相對於牠們所增加的體重,而牠們的翼膜面積也較小。同時因為牠們身體也沒有其他補償機制,所以牠們的滑翔性能會大幅降低。為了彌補這不足,較大的物種傾向會利用森林中較高的地方🌴,從而彌補牠們在滑翔過程中所損失的高度。因此有研究表示只有在同一地點也發現了體型較小的物種時,體型較大的物種才具有演化優勢。

歡迎你來參觀HKBM,觀察一下這種擅長滑翔的奇妙動物,以及其他也會滑翔的物種,如鼯鼠等,並親自調查牠們用於滑翔的精密身體結構。
文︰ Jacky Sung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