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水底忍者


當我們聽到蝽象這一詞時,我們可能會立即想到那些以吸食植物汁液和在受到干擾時釋放刺鼻氣味而聞名的臭蟲 (蝽科 Pentatomidae) 。然而,全球約有 40,000 種蝽象(異翅亞目 Heteroptera sub-order) 。在這大家庭中,不同的物種擁有截然不同的行為習性、棲息地及飲食。


其中,負子蝽 (負子蝽科Belostomatidae) 絕對值得介紹。這家族中的成員的體型都相對較大,是水生肉食性動物,在全球約有 150 多種物種。牠們主要棲息於淡水生境,如稻田、沼澤、池塘、湖泊和河流。其中一些物種,包括長達 8 厘米的印田鱉蝽 𝘓𝘦𝘵𝘩𝘰𝘤𝘦𝘳𝘶𝘴 𝘪𝘯𝘥𝘪𝘤𝘶𝘴 (Le Peletier & Serville, 1825) 在香港也有記錄。



負子蝽的巨大體型對牠們的捕獵特別有幫助,這甚至使牠們可捕捉一些小型脊椎動物。在淡水生境中,負子蝽可以被視為非常貪吃的捕食者。牠們除了以多種昆蟲為食,也會捕食一些甲殼類動物、小魚或蝌蚪。 田鱉亞科 (Lethocerinae),包括了體型最大的負子蝽 (足足長達 12 厘米),牠們在成年後通常以魚類、無尾目動物(即青蛙和蟾蜍)、淡水龜甚至蛇為食糧!負子蝽的巨大體型加上牠們的水生生活方式也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讓化石形成。因此,負子蝽科的化石可以追溯到三疊紀晚期,亦即 2.1 億年前。而田鱉亞科的化石則可以追溯到侏羅紀,即是1.45至 2 億年前!由此可見,這些水生捕食者已經在地球存活了很長時間。



雖然負子蝽的體型巨大,但所捕食的獵物甚至比牠們還大。那麼牠們是如何實現這個壯舉呢?事實上,牠們獨特的身體部位使其成為淡水生境中的頂級掠食者。負子蝽擁有專門用於捕獵用的前足,而田鱉亞科的一些成員更在前足末端擁有彎曲的爪子,使得牠們能夠捕捉更大的脊椎動物。此外,牠們槳狀的中足和後足上也佈滿長毛,幫助牠們增加向前游動的推力,使得牠們非常擅於游泳🏊‍️。儘管如此,負子蝽最喜歡的攻擊方式是伏擊。牠們棕色的體色可作為保護色讓牠們隱藏在水下的植株間。當獵物在牠們面前游過,牠們便會立刻伸展牠們捕獵用的前足並以驚人的速度抓住該獵物。一旦獵物被牠們的前足抓住,負子蝽便會利用吻突 (特化了的口器) 刺穿獵物的身體,這構造的作用就像一把匕首和一根吸管,讓負子蝽在奪去獵物的生命同時也吸取其體液。在獵物的身體被刺穿後,負子蝽會先將含有各種酶和神經毒素的唾液注射到獵物身體,獵物最終會被液化並被負子蝽吸入體內,整個過程稱為體外消化。



除了這種讓人驚歎的捕獵行為之外,這些貪吃的捕食者還以獨特的繁殖行為而聞名,特別是雄性會額外花費精力和時間保護及照顧牠們的後代。為了保持卵塊有充足的氧氣和合適的濕度,田鱉亞科中的雌性會將卵塊產在挺出水面的植株上,並由雄性定時向卵塊供水。蟲卵通常以垂直一行行的方式被產在距離水面8-15 厘米高的植株的幾條莖或幾塊葉上,並由卵塊連接在一起。而在其他物種中,雄性會將卵背在背上直至若蟲孵化,以盡可能避免牠們被捕食者捕捉。



在HKBM,我們有兩種負子蝽的標本,而圖中的一種便是在香港有記錄的印田鱉蝽 𝘓. 𝘪𝘯𝘥𝘪𝘤𝘶𝘴。正如牠們的中文名所暗示的一樣,田 (稻田) 是該物種捕食和繁殖的重要棲息地。然而,由於香港稻田的流失,牠們的數量亦已變得愈來愈少。防疫放寬後,不妨來HKBM觀察一下這些既貪吃而又充滿愛心的昆蟲。


文︰ Jacky Sung


Comentário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