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否注意到在船表面和港口海堤上伸出的白色斑點嗎?這些其實是名為藤壺的動物,牠們分泌黏合劑將自己粘在石灘或鯨魚和海龜等大型海洋動物身上🐳。藤壺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用羽毛狀的觸手從海水中過濾而進食浮游生物和有機物質😋。


𝘓𝘦𝘱𝘢𝘴 𝘢𝘯𝘢𝘵𝘪𝘧𝘦𝘳𝘢(Linnaeus,1758),通常被稱為「鵝頸藤壺」,因為其長莖好像鵝的頭和脖子。在中世紀時代,歐洲人認為藤壺最終會長成真正的鵝!這些鵝會飛到北極繁殖,因此歐洲人從未見過牠們產卵🥚。他們看到鵝頸藤壺有相似的外觀,便認為鵝是由浮木生成的,生長在鵝頸藤壺的殼裡。當牠們成熟後,就會從殼中飛出來。這需要大量的想像力和輕信力,但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是錯誤的❌。然而,這些截然不同的動物通用名仍然能告訴我們有趣的歷史。

另一個誤解是藤壺像許多其他帶殼的海洋生物一樣是軟體動物🐚,這是不正確的。儘管藤壺看起來不像螃蟹、龍蝦和蝦一樣,但牠也是甲殼類動物🦐!牠們孵化時處於甲殼類獨有的無節幼體形態,利用剛毛游泳。牠們長大後進入下一個介蟲形幼體階段,找到合適的表面定居。牠用觸角上的附著盤感覺周邊環境表面,一旦找到合適居所🏠,牠就會附著表面上完成變態,成為成年藤壺。

藤壺分泌的合劑非常穩固,因此牠們可以抵抗強大的波浪並將自己固定在生長的表面上🌊。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受藤壺啟發的黏合劑,可以在 15 秒內縫合傷口🩹。這種黏合劑具有特殊的性能,像藤壺的合劑適合沿海環境一樣,即使在濕透和流血的傷口也能發揮作用😁。

與其他藤壺一樣,鵝藤壺不僅生長在岩石海岸、碼頭或海洋動物上,還會長在浮木等漂浮的碎片上。由於牠們善於遷徙和適應性強,牠們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的熱帶和亞熱帶海洋🌍。這有利於藤壺的分佈,而牠們對依附著的宿主海洋動物並無害,這種生態關係被稱為「偏利共棲」👍。

專家可以透過研究藤壺殼來追蹤這些動物和物件漂流的地點和時間🧐。藤壺殼和樹木年輪一樣一層一層生長,並會受到周圍的水溫和鹽度的影響。透過研究這些貝殼,科學家希望追溯海龜🐢、MH730 航班殘骸✈️,甚至一具義大利西南部浮屍的蹤跡😮。
快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看看這種神奇的「鵝」吧!
文: Elgar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