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犀利的舌頭和眼睛


日本常見的日本花棘石鱉 𝘓𝘪𝘰𝘭𝘰𝘱𝘩𝘶𝘳𝘢 𝘫𝘢𝘱𝘰𝘯𝘪𝘤𝘢 Lischke,1873 年)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都有發現,從岩石海岸到 2,500 公尺深海!牠們在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岩石海岸的裂縫中尤其常見。深入研究這個群體的演化史,軟體動物🐚(石鱉所屬較大的門分類)的祖先是沒有殼的。在數千萬年的時間裡,這些軟體動物逐漸形成了簡單的外殼,使牠們能夠抵抗外界的攻擊,並進化成更複雜的形態。有些變成了螺旋的海螺,有些則變成了像蛤蜊一樣的雙殼類動物。牠們的飲食也廣泛多樣化,有的以藻類為食,有的為肉食性🍖,主要以苔蘚蟲、矽藻和藤壺為食,而有些更廣泛的食性則為雜食性。



但是石鱉呢?牠們獨特的外殼是扁平的,由八塊殼板組成,這些殼板通過靈活的環帶相互連接,像火車🚃一樣固定在一起,使牠們能夠往不同的方向自由移動。這條環帶上裝飾著小結節、刺和小針,非常獨特的裝飾!動物緊緊壓在基質(例如岩石)上的一側,一端有嘴,另一端有肛門,兩側有腳和鰓。雖然石鱉在岩石上緩慢地移動,彷彿享受著悠閒的生活,但牠們其實像“越野車”! 🚞牠的腳就像柔軟的吸盤,緊緊地粘在岩石上。牠們的殼板可以移動,使牠們的身體能夠調整形狀並完美貼合各種崎嶇的表面!無論環境多麼複雜,石鱉都能平穩爬行,展現出非凡的適應力!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石鱉種類的長度可達 5 厘米(2 英寸),日本花棘石鱉也是如此。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橡胶靴石鱉(𝘊𝘳𝘺𝘱𝘵𝘰𝘤𝘩𝘪𝘵𝘰𝘯 𝘴𝘵𝘦𝘭𝘭𝘦𝘳𝘪)可以長到43厘米,堪稱石鱉中的龐然大物!



石鱉是一種非凡的生物,其獨特的進食策略凸顯了大自然的聰明才智。牠們用齒舌從岩石表面刮下食物,齒舌是一種類似舌頭的結構,裡面排列著微小而鋒利的牙齒,類似於微型銼刀🗡️。由磁鐵礦(一種富含鐵的礦物)製成的主側齒特別堅固耐用,使石鱉能夠應付堅硬的表面。在 1960 年代,生物學家發現齒舌的運作就像傳送帶一樣,外齒已準備好行動,而內齒則等待替換它們♻️。當成熟的牙齒磨損時,新的牙齒就會被推向前,確保石鱉總是為下一餐做好準備。新形成的主側齒最初是一個框架,逐漸變成紅棕色,隨著裡面充滿磁鐵礦,然後變成黑色。這些牙齒是最堅硬的生物材料之一,強度超過人類的琺瑯質(三倍以上!),並且允許石鱉進食而不會損壞牙齒。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岩石上磨削後,牠們的牙齒仍然鋒利。



石鱉身體的其他部位同樣有趣且獨特!石鱉的眼睛與其他動物的眼睛不同,牠不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而是由與牠們的外殼相同的材料-碳酸鈣構成。眼睛分佈在甲殼的不同部位,幫助石鱉看到每個角落。只需要改變碳酸鈣的排列,貝殼就會形成一系列透明的眼睛👀。每隻眼睛寬約 50 微米,有一個透明的晶狀體,周圍有黑色區域,其中含有一種稱為棕黑色素的色素。這種色素有助於眼睛吸收光線並看得更清楚。石鱉可以看到約 2 米外的物體,這對於發現掠食者的存在非常重要。當牠們感覺到危險時,會迅速夾住岩石或其他表面,使掠食者很難將牠們拉下來🙅‍♂️。這種快速觀察和反應的能力幫助牠們在惡劣的潮間帶棲息地中生存。



因此,快來參觀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吧,我們將探索石鱉以及數千種其他物種的旅行方式和完美結構。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與朋友分享並關注我們,每週了解更多精彩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文: Kailyn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