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世界上最有趣,亦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海洋生物之一 。有些人認為牠們是石頭 ,有些人認為牠們是植物。事實上,牠們是動物 !牠們是肉食性生物,會用觸手捕捉獵物。前段時間,我們向你介紹了腦珊瑚。這次我們來了解香港本地物種之一,十字牡丹珊瑚 𝘗𝘢𝘷𝘰𝘯𝘢 𝘥𝘦𝘤𝘶𝘴𝘴𝘢𝘵𝘢 (Dana, 1846),又稱板葉雀屏珊瑚,海底仙人掌。

十字牡丹珊瑚其實很常見,可見於香港的淺礁棲息地,也出現於印度太平洋地區中西部熱帶地區,從東非和紅海到日本、東海、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洲東部,分佈相當之廣!
十字牡丹珊瑚是廣泛生長的造礁石珊瑚,顏色為棕色至黃棕色,屬於菌珊瑚科。每個珊瑚蟲的骨架很小,並且固定在珊瑚的兩側表面 。如果你仔細觀察,也可能會發現牠們用白色短觸手,直接捕食漂浮的浮游動物,就像牠們的親戚:水母一樣!除了直接取食外,牠們也會像植物一樣透過光合作用生產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誤以為牠們是植物。然而,與植物不一樣,牠們沒有葉綠體,相反,珊瑚與蟲黃藻,一種為珊瑚提供食物的共生菌結合,利用光作為能源並透過光合作用生產食物。

在香港浮潛或潛水時,很容易發現十字牡丹珊瑚,因為牠們具有直立且雙面的板塊(珊瑚板狀結構)。珊瑚板塊面向不同的方向 ,甚至以垂直的方式生長,這在其他珊瑚物種中是找不到的。但是垂直生長有什麼好處呢?十字牡丹珊瑚是一種快速生長的亞大型珊瑚物種。以垂直模式生長使牠們能夠以巨大的形式快速生長。生長得更快更大,使牠們能夠獲得更多資源,變得更強壯,從而超越其他物種 。

香港的珊瑚承受來自環境強大的壓力和威脅 。香港的珊瑚礁環境處於邊緣環境,海水溫度季節性波動較大,介乎14℃至31℃之間,由於西面有珠江口,水質和鹽度改變幅度較大。除了海水溫度和水質外,牠們也出現白化現象。在香港歷史上,珊瑚群落在1997-1998年夏季、2014年和2017年經歷了三次白化事件。但為什麼儘管環境不太適合珊瑚生長 ,牠們在香港仍然廣泛分佈。

研究顯示十字牡丹珊瑚其耐熱共生菌(Cladocopium C1/C1c)含量較高,因此對熱浪具有良好的抵抗力。這維持了珊瑚和蟲黃藻之間的共生關係,並減緩了珊瑚白化。

當你參觀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時,大多數珊瑚呈現白色——是因為蟲黃藻早已消失,只剩下白色碳酸鹽結構。希望我們不僅可以在博物館,而且可以在海洋中欣賞珊瑚的結構美。
文: Lydia Cha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