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親水之鳥


在世界許多沿海和淡水環境中,一種大型黑鳥因其卓越的潛水和捕魚能力而引起了漁民和研究人員的注意🧐。



普通鸕鷀,𝘗𝘩𝘢𝘭𝘢𝘤𝘳𝘰𝘤𝘰𝘳𝘢𝘹 𝘤𝘢𝘳𝘣𝘰(Linnaeus,1758),主要分佈在舊大陸和北美東部。該物種是香港常見的冬季訪客,從朝鮮的繁殖地向南遷徙。主要棲息於海岸、湖泊、河川等淺水區。牠們體型較大,成年個體翼展可達130-160厘米。普通鸕鷀有著光滑的黑色羽毛,非常引人注目🌚。這種鳥使用獨特的狩獵方法。牠們不像翠鳥或白鷺那樣快速從水面抓魚,而是直接潛入水中捕捉獵物。牠們可以屏住呼吸長達 28 秒,並可到達 5.8 米的水深🤿。



在鳥類世界中,防水羽毛是常態,這要歸功於尾巴基部稱為尾脂腺的腺體分泌的特殊油脂(羽毛油)。大多數鳥類依靠這種油來保持羽毛乾爽並維持體溫。然而,真正的水下專家普通鸕鷀卻違背了這個「慣例」。事實上,牠們不會在羽毛上塗油❌🧈,而是透過保持羽毛不含油,普通鸕鷀可以在潛水時輕鬆吸收和保留水分。這種有意的飽和增加了牠的身體密度,減少了浮力並有助於輕鬆潛入水中。這有點像穿上天然潛水衣!然而,當牠們從水中出來時,潮濕的羽毛就成為了障礙。但不用擔心,這種鳥類有解決方法。牠飛到岩石上或棲息在樹枝上,張開翅膀,讓牠們暴露在空氣和陽光下。這種行為被稱為“翅膀曬乾”,可以幫助雀鳥快速弄乾羽毛,恢復飛行和保暖的能力🌞。



普通鸕鷀在水中具有非凡的敏捷性。為了讓牠們更容易在水裡快速游泳,牠們發展出有蹼的腳趾來增加表面積,從而增強每次劃動的推進力。有蹼的腳趾也充當舵來控制游泳方向。這些適應能力使牠們能夠精確導航,在水中快速追捕魚🦆。



但普通鸕鷀是如何在水中找到獵物的呢?牠的視覺被水阻擋,因此進化了獨特的聽覺適應。牠們有兩層耳膜,其厚度足以抵抗水壓。研究還發現,牠們的耳朵結構在水中更敏感,使這些鳥類更有效地探測水下聲音🌀。這些特殊的耳朵為普通鸕鷀提供了聽覺優勢,使其能夠精確定位魚的運動並準確無誤地進行攻擊。所以事實上牠們在水中的聽力比在空氣中的聽力要好。



快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觀賞一比一的普通鸕鷀標本。你可以嘗試跟牠打招呼,也許牠會說︰「我聽不見你!」


文: Long


Text: Long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