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秀 | 陷阱大師
- Hong Kong Biodiversity Museum
- 4月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獅」🦁是一種幾乎不懼怕其他生物的頂級掠食者,因此這個字往往有種令人生畏的感覺。今天要講的是一種特殊的獅子,牠們就是來自蟻蛉屬的蟻蛉 𝘔𝘺𝘳𝘮𝘦𝘭𝘦𝘰𝘯 sp. (Linnaeus, 1767)。正如其名,這群昆蟲和獅子一樣兇猛。蟻蛉屬屬於脈翅目,同一目下的昆蟲還包括了草蛉以及螳蛉。牠們出沒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棲息地和地區,像是泰國、印尼、香港等熱帶地區開闊的林地、灌木叢草原和乾燥沙地☀️。

大小為 1.2 厘米的蟻蛉幼蟲,蟻獅是貪婪的掠食者,而螞蟻🐜便是牠們的主要食物。然而,這種「偏好」並不是自願的,而是因為蟻獅幼蟲的棲息地區普遍都有很多的螞蟻。事實上,如果有適當的機會,他們還是會吃其他類型的節肢動物,包括但不限於甲蟲、小蜘蛛和蜱蟲🍽️。

為了捕捉獵物,幼蟲不僅會坐下等待,還會建造一個屬於牠們的招牌死亡陷阱——一個漏斗形狀的落穴。然而,幼蟲在選擇建造陷阱的地點時可是非常挑剔的。該地點需要具有足夠的乾燥沙質土壤、豐富的獵物,以及有相對較少其他蟻獅幼蟲,從而降低種內競爭。一旦找到心儀的地點,幼蟲就會開始用牠的下顎像鏟子一樣把沙子挖走並弄出一個圓形的凹槽🕳️。隨後,牠們會逐漸從凹槽的邊緣向中心呈螺旋狀向下移動,讓坑變得越來越深。最終,這將形成一個死亡漏斗,而蟻獅便會在這漏斗的底部耐心等待——就跟星際大戰電影裡的場景一樣。

當不幸的獵物滑落向陷阱底部時,蟻獅幼蟲便會迅速地閉合其鐮刀狀的顎,並向獵物註射麻痺毒液和消化酵素。幾分鐘後,受害者身體裡柔軟的部分便會變成營養豐富的肉湯,供蟻獅享用。即使獵物幸運地抓住了落穴的邊緣,幼蟲也會猛烈地向其扔沙子或泥土以使其失衡,從而使獵物不可避免地墜落。有些物種,如𝘔𝘺𝘳𝘮𝘦𝘭𝘦𝘰𝘯 𝘩𝘺𝘢𝘭𝘪𝘯𝘶𝘴(Olivier,1811),甚至會自己沿著落穴爬上去,主動追擊那些妄想逃走的獵物。 因此,蟻獅有著高達95%的狩獵成功率, 獵物只要一中陷阱,便插翅難飛。

儘管這種守株待兔的捕食方式可以節省能量且有著很高的成功率,但是這完全依賴陷阱的方式對幼蟲的發育也會帶來一些麻煩。如果陷阱因外在因素(例如天氣、大型動物)不斷地被破壞,幼蟲便需要不斷地把它重新搭建起來,而這是非常耗時且耗力的🚧。在這樣的外在壓力下,蟻獅幼蟲在伏擊時會開始降低呼吸頻率,以節省能量,以備再次重建陷阱。陷阱的不斷破壞與重建會減緩幼蟲建立變態所需的能量儲備,從而將幼蟲的發育時間由三個月延長達兩年!如此長的時間會使蟻獅幼蟲面臨同類相食或被寄生蜂攻擊等風險。

與幼蟲的紡錘形身體和豐滿的腹部相比,成年蟻獅看起來要漂亮得多。成蟲有兩對長而窄,且多脈的翅膀和細長的腹部,外觀很像蜻蜓或豆娘。不過,要區分牠們還是很容易的,因為成年蟻獅通常有一對棒狀觸角。不同種類的成年蟻獅的體型差異很大,牠們的體長範圍可到10毫米至30毫米;而前翅長度則可到10毫米至70毫米;相差足足有6倍!儘管牠們有一對相對較大的翅膀,大多數成年蟻獅的飛行能力都很弱。通常你可以在黃昏或天黑後看到牠飛來飛去。但太陽升起後,便很難找到了,因為牠們鮮少在白天活動。此外,與許多昆蟲一樣,蟻獅的成蟲,蟻蛉階段相當的短,只有短短一個月左右。在此期間,牠們不會像幼蟲那樣吃螞蟻或其他小昆蟲,而是用花蜜和花粉來滋養自己🌷。

想親眼看看這奇特的生物嗎?歡迎造訪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探索更多精彩展品。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隨時與您的朋友分享並關注我們以獲取更多資訊。
文:Felix Ta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