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的街上,許多小販會從路燈和排水溝下捉一些黑色昆蟲油炸成小食。有人叫牠「水曱甴」,更有人稱他為「和味龍」。而「牠」就是今天的主角—龍蝨 Dytiscidae。
龍蝨 (龍蝨科 Dytiscidae) 屬於鞘翅目肉食亞目,在全球約有4000多物種,牠們個體大小不一,有些小得像芝麻,有些和姆指一樣大。牠們主要棲息於淡水生境,如沼澤、河溪和池塘等。特別喜歡棲適在挺水植物生長茂盛的位置,這些地方為牠們提供庇護和獵物。

灰色龍蝨 𝘌𝘳𝘦𝘵𝘦𝘴 𝘴𝘵𝘪𝘤𝘵𝘪𝘤𝘶𝘴 (Linnaeus, 1767) 是香港發現的物種之一。體長約1-1.5厘米,是中等體型的龍蝨,呈黃灰色,全身散佈著黑色斑點,鞘翅上有一系列破碎的黑色條紋。
牠們亦被稱潛水甲蟲 (diving beetle),以潛水艇形容牠就最適合不過,扁卵圓狀而流線型的身體有減助降低水阻,提升速度。扁而長的強壯後足會同時划動再配合足上稱為緣毛的細毛,就像一個划艇的動作從後推進龍蝨游動。試想下,當人潛水時氧氣用盡就要換氧氣瓶 ,龍蝨也是。當牠需要換氣時就會使出「神龍擺尾」,令腹部的尖端浮出水面並將新的空氣貯存翅下的膜下腔,形成的氣泡像個氧氣瓶被背在尾部,氧氣量可供龍蝨在水中潛近數十分鐘。一般來說,昆蟲呼吸的氣門通常在腹部的側面進行空氣進出,但龍蝨的氣門已轉移到背部及配合翅磅下的氧氣瓶進行呼吸。

同時,龍蝨在水能潛,出水也能飛。當遇到威脅時就能使出「飛龍在天」,利用最少的時間直接從水中迅速飛走。此外,牠們也被觀察到在水面旋轉然後飛走,但仍未弄清楚這種行為的原因。
這一身本領也令龍蝨成為了兇猛的捕食者,牠主要依靠嗅覺尋找獵物,頭上細長的觸角則像雷達般,透過氣味對周圍環境進行探測。龍蝨會捕捉水中的小昆蟲,甚至比自身大的魚,有時亦會吃腐肉。牠的存在有助生境的生態循環,因此龍蝨亦有「水中清道夫」之稱。由於其出色的狩獵能力,灰色龍蝨也被研究用於生物防治。牠們在稻田中能有效地及短時間內捕捉大量蚊子幼蟲。由於牠們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非洲,如有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相信能夠直接利用龍蝨減少攜帶疾病的蚊子數量。

如果你對這海陸空戰士有興趣,不妨直接來到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一睹牠的風采。
文:Long Cha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