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印象中的黃蜂🐝,通常都是一羣與蜂后生活在蜂巢裏的社會性昆蟲,甚至認為牠們好像一支嗡嗡作響的軍隊,隨時準備好傾巢而出,拼命攻擊任何威脅到蜂巢的物體。然而,這只是以偏概全的想法。因為世界上現存的 110,000 種黃蜂之中,大約只有 1100 種是羣居的,僅佔所有黃蜂的 1% 左右。那麼,其他黃蜂是怎麼樣的呢?如果想描述所有黃蜂物種的生態和多樣性,或者需要花上整整數本書的篇幅。在此,讓我們先為大家介紹一種和普通人印象南轅北轍的黃蜂 — 大綠青蜂, 𝘚𝘵𝘪𝘭𝘣𝘶𝘮 𝘤𝘺𝘢𝘯𝘶𝘳𝘶𝘮 (Forster, 1771) 。牠不會羣居、不會築巢,而且大部分時候脾氣相當溫和😚。

大綠青蜂廣泛分佈於亞洲、非洲、歐洲的溫暖地帶,在香港也能找到牠們。成年的大綠青蜂主要以花蜜為食,身上有着異常鮮豔的顏色💚。這使我們很容易就能從其他黃蜂和蜜蜂之中,辨認出牠們來(除非遇上了同樣色彩斑斕的蘭花蜂)。可是,大綠青蜂真正的特別之處,在於牠們的育兒策略👶🏻。牠們的英文俗名以布穀鳥命名,名為cuckoo wasp,原因就是牠們和布穀鳥有着相似的育兒習慣。那麼你猜到牠們會做甚麼嗎?
大綠青蜂從不建造自己的巢穴,而是將卵產在其他昆蟲的巢穴中。牠們的幼蟲孵化後,會吃掉宿主的卵和儲存在巢中的食物,這樣青蜂媽媽就不用花費心思養育孩子。這種行為被稱為「偷竊寄生」,意指靠搶奪其他物種捕獵到的食物維生。大綠青蜂通常會以建築泥巢的獨居黃蜂作為宿主,牠們甚至發展出多種獨特的策略來入侵宿主的巢穴。

交配過後,大綠青蜂通常會埋伏在獨居黃蜂🐝的巢穴旁,等待牠離開蜂巢覓食。時機一到,青蜂媽媽會飛到巢穴上,用口在巢穴表面挖一個洞,然後轉身把腹部尾端的產卵器插進洞口,並在巢內產卵。完成後,便把洞口堵上。青蜂幼蟲很快就會孵化,獨自享受巢內的大餐😋。


青蜂科中的其他物種可能會用不同的策略來產卵。例如有些青蜂會在宿主的獵物上產卵,所以卵會由宿主自己帶回巢穴,這樣青蜂就不用冒着風險潛入巢穴。更有另一些青蜂會模仿宿主的「氣味」或表皮化合物,以防止在潛入巢穴時被發現或留下任何化學痕跡。這些策略通通都避免了與宿主直接踫面,減少了不必要的衝突,但世事無常,有的時候青蜂媽媽會採用更激進的手段💪🏻。
曾經有研究人員目擊到兩隻大綠青蜂同時攻擊一個黃蜂巢😱。當獨居的宿主忙於應付其中一隻青蜂時,另一隻就會趁機潛入巢穴產卵。可是,大綠青蜂表現出如此有攻擊性的一面,還合作入侵巢穴,是絕無僅有的事,很多時候牠們只會單獨行動。

事實上,雌性大綠青蜂沒有毒針💉,只有產卵器(因為針尾部的昆蟲,包括螞蟻、蜜蜂和某些黃蜂,牠們的毒針,其實都是由產卵器演化而成的),因此牠似乎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那麼牠們手無寸鐵,憑甚麼攻擊一個黃蜂巢呢?不用擔心,青蜂雖然沒有可以使牠「過五關斬六將」的武器在手,但卻可以做到銅牆鐵壁般的防守。青蜂擁有高度硬化、盔甲般的外殻,以及凹陷的腹部。面對憤怒的宿主時,牠們可以像穿山甲一樣,蜷縮成一個球🎾來保護自己。青蜂的外殻非常堅硬,甚至能使昆蟲學家製作標本時用的不銹鋼針折彎。

因此,看到蜂巢時,您可以嘗試四處張望,留意附近有沒有這些試圖潛入巢穴的青蜂。即使您當時看不到,也可以來HKBM一睹牠們的風采。
文:Arthur Lai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