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沿著溪流徒步,或許會看到一些盤旋在附近的蜻蜓和豆娘。在全球已經記錄到的6400種蜻蜓和豆娘(總稱蜻蛉目)中,香港有130種,第一種是記錄於1950年代的方帶溪蟌𝘌𝘶𝘱𝘩𝘢𝘦𝘢 𝘥𝘦𝘤𝘰𝘳𝘢𝘵𝘢 Hagen 1853。這是香港常見的豆娘,分布於中國南部的沿海地區。牠們大小約40毫米,是嫻熟的空中掠食者,能在地面上方數米處捕食蚊子、蝴蝶、飛蛾和蜜蜂等小昆蟲。

方帶溪蟌的雄性和雌性具有不同的花紋特徵,雄性翅膀上有一個鮮明的黑色方形斑點,身體也是黑色;而雌性則通常有顯著的黃色條紋,翅膀上則沒有斑點。我們稱這為兩性異形,即同一物種的雄性和雌性在大小和外觀上存在明顯差異。那麼,為什麼同一物種的個體會在性別之間呈現這樣的差異呢?大多數豆娘物種,以及其他許多動物物種,雄性都比雌性體型更大,顏色更鮮豔,以便通過各種視覺和行為吸引雌性,贏得交配的機會。

在交配季節,雄性豆娘會在溪流和池塘中佔據特定的領地吸引雌性。在一些豆娘物種中,例如鼻蟌科的𝘗𝘭𝘢𝘵𝘺𝘤𝘺𝘱𝘩𝘢 𝘤𝘢𝘭𝘪𝘨𝘢𝘵𝘢,雄性甚至會主動尋找雌性,在牠們面前進行一系列事先準備好的舞蹈表演 — 快速顫動翅膀、彎曲腹部尖端以秀出「腹肌」……基本上你能想到的一切動作,都是為了贏得女性的芳心。一旦組成一對,牠們就會進行稱為「圈合」的交配儀式。

雄性豆娘在腹部末端有一對肛附器,用於抓住雌性胸部頂的溝槽,就像抓住別人的脖子一樣。這被稱為「串連」,亦有助於牠們「溝通」!雌性身上的溝槽通常是物種特有的 — 這意味著如果另一物種的雄性誤抓到錯誤的雌性,或者某個雄性的肛附器與溝槽不太適配,雌性可以決定是否放棄這個交配儀式。形成連結後,雌性會彎曲腹部,用位於腹部末端的交配器(用於產卵的器官)與雄性位於腹部底部附近的儲精囊接觸,這樣雄性就可以將精子轉移到雌性的身體中。這種交配姿勢看起來十分獨特,但也十分浪漫 — 牠們的身體在交配時形成一顆心

當方帶溪蟌的交配儀式完成後,雌性會潛入深達10厘米的水中,抓住水中的寄主植物葉子以抵抗水流和破壞水面張力,然後使用後端切開植物組織並直接將卵逐個產在植物組織內,這種策略被稱為「內生產卵」。這有別於大多數其他同屬物種,牠們通常在植物表面或其他基質(例如原木)上產卵,亦即「外生產卵」。在整個過程中,雄性會保持與雌性的連結或於周圍盤旋,確保沒有陌生人來打擾產卵過程。真是一位風度翩翩的紳士,保護著這些「困境中的蜻蜓女士們」!

下次在野外探險時,試著留意附近的水生植物,便有機會目睹這個美麗的交配儀式。同時,你也可以參觀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欣賞豆娘和蜻蜓的多樣性(以及牠們奇特的幼蟲),並了解更多相關知識!
文: Rachel A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