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運用與動物相關的比喻來形容別人嗎?就像是,「夜貓子」是指晚上比白天更活躍的人。這隻「貓」可不是四條腿走路的貓咪,而是夜行性的鴞形目鳥類,貓頭鷹🦉。但是你知道嗎?並不是每一種貓頭鷹都是夜行性的🌛,牠們有的是曙暮性🌄(在黎明和黃昏時間出沒),甚至是晝行性的🌞!

為了更認識貓頭鷹的生理時鐘🕙,讓我們回溯時間,重回六百萬年前中新世末期。你會看見一隻現今已絕種的鴟鴞科貓頭鷹,牠的骸骨被掩埋在今日青藏高原一帶。歷經數百萬年,科學家才發現這組保存良好的化石標本,並將其命名為 𝘔𝘪𝘰𝘴𝘶𝘳𝘯𝘪𝘢 𝘥𝘪𝘶𝘳𝘯𝘢。這組標本保留了完整的頭骨,科學家發現化石的鞏膜環外小骨的直徑較大(鞏膜環即眼周的骨骼結構),推算牠的瞳孔相對較小,可以避免在日間吸收過多光線,因此判斷牠屬於晝出夜伏的猛鴞屬。這個發現💡進一步證實了猛鴞屬的晝行性歷史悠久⏳。
相反,現代的貓頭鷹多數為夜行性的。牠們是夜幕降臨後的林間猛禽。鵰鴞 𝘉𝘶𝘣𝘰 b𝘶𝘣𝘰 (Linnaeus, 1758) 便是鳥類其中一隻體型最大的獵食者。鵰鴞遍佈歐洲、中東和亞洲地區,連香港也是牠的家!曾經有觀鳥者在夜晚時分,經過大嶼山一帶陡峭的石壁時尋獲牠的身影。鵰鴞喜歡在懸崖峭壁的壁架上築巢,因此充滿岩石叢和峭壁的近海島嶼便成為了牠們的安居之所。雖然鵰鴞和上文介紹的 𝘔. 𝘥𝘪𝘶𝘳𝘯𝘢 同屬鴟鴞科,但是鵰鴞在形態學和遺傳學上,都展現出明顯的夜行性物種特徵。


首先,夜行性的貓頭鷹都擁有相對體型較大的眼睛👁️。假如我們將雕鴞等比放大至成年人的體型,那麼牠的雙眼將會有橙子🍊那麼大(試想像一下你的眼睛變成🍊👄🍊)!由於夜間光線較暗,牠們的瞳孔和角膜往往較大,以幫助牠們吸收更多環境光來維持視力。有趣的是💡夜行性貓頭鷹的虹膜通常都較暗,而雕鴞卻是特例,牠們的虹膜多數為鮮豔的橙紅色,甚至是耀眼的金黃色❗️

除此之外,雕鴞有一雙不對稱的耳朵👂,不但沒有影響外觀,更加增強了牠的聽覺。跟人類不同,鳥類的耳朵通常被羽毛覆蓋。而貓頭鷹臉部的羽毛以眼周為中心呈輻射狀,在臉部邊緣畫出圓形或心形的形狀,除了增添魅力,這些羽毛能把聲音傳遞到貓頭鷹的耳朵裡🔊。透過分辨聲音到達兩邊耳朵的時間和強度差異,貓頭鷹便能判斷獵物的位置和距離,更能每邊270度轉動頭部鎖定目標🎯!靈敏的視覺和聽覺讓雕鴞晉身森林之王👑的熱門之選!

雖然大部分鴞形目鳥類都擁有相近的頭部特徵,但是大約只有50種才會「豎起耳朵」——長出耳羽。這些耳羽的作用至今仍是謎團,不過漂亮的裝扮讓貓頭鷹家族的形態多樣性更吸引遊客的目光📷。

想在野外目睹雕鴞絕非易事,快點預約 HKBM 的導賞團,一同觀賞雕鴞的精美標本吧!千萬不要錯過牠們栩栩如生的大眼睛啊🍊!
文:Millian Hui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