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談及蠅類,許多人會立即產生討厭和疾病的念頭,但並不是所有的蠅類都符合這種負面的想法,正如食蟲虻,牠們以其高超的捕食技巧打破了這些對於蠅類的刻板印象。 我們在香港的郊外都可以找到這種獨特的蠅類,如大林食蟲虻 𝘗𝘳𝘰𝘮𝘢𝘤𝘩𝘶𝘴 𝘪𝘯𝘥𝘪𝘨𝘦𝘯𝘶𝘴 ,香港原生的一種食蟲虻,同樣擁有高超的靈敏度和捕食能力。如果您在郊野公園散步時仔細觀察葉尖、木頭或者其他被陽光照射的物體,你不僅會發現有蝴蝶和蜜蜂停留在上面,可能還有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型「蒼蠅」。

與雙翅目的其他昆蟲一樣,食蟲虻科(Asilidae)的成員只有一對可用於飛行的翅膀(您在參觀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時會學到的知識)。牠們的後翅已演化為細小的棒槌狀結構,稱為平衡棒,這個結構能幫助牠們在飛行時保持穩定並提高機動性,使牠們能夠在飛行過程中進行高難度的動作,大大增強了在空中捕捉昆蟲的能力。至於與其他蠅類的分別,食蟲虻具有強壯而修長的身體,一對突出的複眼,以及最標志性的特徵——口器上方的一簇絨毛。牠們的物種體型差異很大,體長從 2 毫米到 6 厘米不等,部分甚至能夠捕捉蜻蜓或蜜蜂。許多食蟲虻會模仿蛛蜂或大黃蜂身上黃黑相間的花紋(歡迎參閱我們最新海報的黃蜂),但大林食蟲虻則不同,牠們的身體呈灰色,並沒有那些鮮艷的花紋。

「食蟲虻」的名字指的是牠們特殊的捕食習性和出色的飛行技能,尤其是在飛行中捕捉獵物的高超技巧,其他動物例如蜻蜓目(Odonata)的成員皆有此特徵。然而,食蟲虻是如何在半空中捕捉獵物的?首先,牠們會停留在空曠區域的樹葉或樹枝的頂端,這樣就可以用牠們巨大的複眼來搜尋昆蟲或蜘蛛。一旦發現合適的目標,牠們會迅速起飛並用爪子抓住獵物。然後牠們會返回高處停留,通常都會選擇同一地點,以享受這頓豐盛的大餐。

捕獲獵物後,食蟲虻面臨著如何有效進食獵物的挑戰,尤其是當獵物的體型與牠們本身一樣大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牠們採取了一種類似於蜘蛛的進食策略——從外部消化食物。牠們首先會用口器中針狀的舌(hypopharynx)刺穿獵物的薄弱部位,例如鞘翅之間的柔軟區域(獵物是甲蟲時)、眼睛或頸部(cervix)。然後,牠們會透過注入含有神經毒素和蛋白水解酶的唾液來麻痹和液化獵物,這些蛋白酶可以分解和液化獵物的組織,使食蟲虻能夠更有效地「喝」掉獵物並獲取營養物質。

由於體型大小的區別,不同種類的食蟲虻可能會捕食不同的動物。對於體型較大的𝘗𝘳𝘰𝘮𝘢𝘤𝘩𝘶𝘴長吻蟲虻屬的物種來說,牠們成年後通常會選擇蜜蜂和黃蜂作為主要的獵物,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牠們經常被觀察到在樹葉間出沒,找尋潛在的獵物。與成蟲不同,牠們的幼蟲有獨特的取食行為。牠們以土壤中的金龜子科(Scarabaeidae)的甲蟲幼蟲為主食。在中國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每 5 平方公尺的土壤中如果有 6 到 8 隻食蟲虻幼蟲,金龜子幼蟲對小麥幼苗的危害就會減少 96% (幼苗存活百分比)。這表明長吻蟲虻的幼蟲具有生物防治的潛力,提供了一種天然的解決方案以舒緩金龜子幼蟲對農作物的影響。

無論是成蟲還是幼蟲,這些高超的捕食技能、敏捷性和身體結構都證明了食蟲虻是天生的殺手。雖然牠們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牠們在香港的多樣性仍被嚴重低估,近年來只發現和描述了兩個新物種。我們希望這個故事能讓您對這個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豐富的生物之一——蠅類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所以一定要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參觀,探索更多關於食蟲虻以及其他特別動植物的知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