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小巧的夜行獵手


對大多數人而言,貓頭鷹的形象總是像一隻神秘的猛禽,藏身在鮮有人煙的遙遠森林中🌲。其實在我們居住的地區附近經常出沒一種小型的夜行貓頭鷹🌙,名為東方角鴞,學名𝑂𝑡𝑢𝑠 𝑠𝑢𝑛𝑖𝑎 (Hodgson, 1836),俗稱紅角鴞✅。



紅角鴞的體型大約只有20厘米左右,作為猛禽來說只能算作小型。牠們的分佈範圍遍及東南亞多地,也包括香港以及西伯利亞和歐洲的一些地區🗺。紅角鴞的北方種群大多會遷徙,而南方種群則長期作為留鳥生活在本地;對於遷徙的種群來說,西伯利亞、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北方是牠們從3月底到9月/10月期間的臨時家園🗓。在繁殖季節結束後,牠們會進行艱難的長途遷徙,前往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北部等地尋找適合的越冬地。



紅角鴞是一種晚熟物種,這意味著其幼年需要一直受到父母的照顧👥,直到牠們可以獨立生存🐥。在這雛鳥期間(羽化期),幼鳥常常會從巢中爬出跳落🍃地面,落地後重新爬回巢穴,以此來學習飛行直至完成羽化期。儘管這樣會增加其遭遇捕食和摔傷的風險🤕,但有助於牠們在未來成為傑出的獵手。


幼年的紅角鴞可以通過牠們較淺的羽毛顏色來識別。當牠們成年💪時,羽毛逐漸變暗,呈灰色或淡紅褐色,並伴有漸變的斑駁色塊,與粗糙的樹皮紋理非常相似。這些特徵使牠們具有出色的自然偽裝能力,當牠們停在樹幹上時,可以與周圍的樹皮🍂或葉子🌿融為一體,幾乎看不見。因此,牠們可以隱藏在敵人的視線之餘,出其不意地捕捉獵物🍽。



紅角鴞的雌性和雄性看起來非常相似,但卻表現出微妙的反向兩性異形:雄性體型較小️,而雌性體型略大️。這與許多其他鳥類物種不同🔄,因為雄性通常較大。不過雄性紅角鴞仍然負責在外捕食,而雌性繼續負責在巢穴中照顧幼鳥,這仍然於大多數鳥類的習性相同。有人認為,雄性體型較小可能有利於牠們的覓食效率,並有助於牠們的繁殖成功,因為較小的體型使飛行更加敏捷和靈活。這種敏捷性使牠們能夠穿越茂密的植被,捕食更小且更隱藏的獵物。此外,較小的體型通常意味著較低的代謝率💡和能量需求🔋。因此,在食物資源有限或繁殖季節中,這種能源效率對於成功狩獵和繁殖是有利的。



紅角鴞是一種強大的🌌夜間獵手,這解釋了牠們擁有大而明亮、迷人黃色眼睛的原因。:一項研究發現了紅角鴞基因序列中的一個正選擇基因(ALCAM),該基因可能使紅角鴞擁有以視桿細胞為主的碩大視網膜👓。視桿細胞對弱光高度敏感,這種適應性使牠們能夠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中增強視力,從而在夜間有效地導航和捕獵🐺。



和牠的近親物種相比,紅角鴞似乎更適應人類周邊的環境,人類聚居地明亮的人工光源🕯吸引了夜間的飛蟲,而紅角鴞恰好會追逐捕食這些飛蟲🐝,因此會被人頻繁看見。紅角鴞棲息地的潛在範圍也比近親物種更廣,牠們會選擇棲息在覆蓋率較高的多層森林🏞中—— 這種森林多由人為選擇性砍伐後幼樹再生形成。



歡迎您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瞭解更多關於這些夜間獵手並欣賞紅角鴞🦉!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與朋友分享和關注我們,我們每周都會推出精彩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文:Dezer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