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秀|此蟹非彼蟹 日本岩瓷蟹
- Hong Kong Biodiversity Museum
- 4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在廣闊的海洋生態中🌊,演化史中展現了一場充滿創造力與重複性的奇妙遊戲。在眾多的海洋生物中,螃蟹🦀特別令人著迷。這些甲殼類動物為了在多樣化的環境中生存,演化出許多引人入勝的適應性特徵,從岩石海岸到珊瑚礁,從大陸棚到微光帶,您甚至可以在內陸和淡水環境中找到許多具陸生螃蟹!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螃蟹的身體與行為特徵竟然廣泛存在於不同物種之間😱。你知道嗎?有些看似「螃蟹」的生物其實與真正的螃蟹並無親緣關係,並且來自不同的科與亞科❗️以下為大家介紹其中一種“螃蟹模仿者”——日本岩瓷蟹 𝘗𝘦𝘵𝘳𝘰𝘭𝘪𝘴𝘵𝘩𝘦𝘴 𝘫𝘢𝘱𝘰𝘯𝘪𝘤𝘶𝘴,(De Haan, 1849)。牠們主要分佈於熱帶與溫帶的亞洲海岸,棲息於潮間帶的卵石與巨礫,香港則屬於其東南分佈範圍的一部分。

𝘗𝘦𝘵𝘳𝘰𝘭𝘪𝘴𝘵𝘩𝘦𝘴 屬於一個名為瓷蟹科(Porcellanidae)的多樣化科別,俗稱“瓷蟹”。𝘗𝘦𝘵𝘳𝘰𝘭𝘪𝘴𝘵𝘩𝘦𝘴 是該科中最多樣化的屬,已確認的物種超過 100 種。牠們擁有鈣化良好的甲殼,通常看起來光滑而有光澤✨,這也是牠們「瓷蟹」一名的由來。瓷蟹的身體形狀通常呈扁平狀,這種構造使牠們能夠藏身於裂縫中,躲避掠食者。牠們的甲殼通常在眼睛👀附近有一個向前延伸的結構,稱為「額角」,其大小會因物種而異。瓷蟹大多是雜食性動物,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藻類及其他有機碎屑🐚,但其進食習性相當多樣化,有些物種更會用螯足細篩查海底的沙子和碎屑來覓食,而日本岩瓷蟹則稍有不同,牠們會用大螯來覓食之餘,也會利用靠近口部的長剛毛來捕捉碎屑與浮游生物。

日本岩瓷蟹的繁殖季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5 月至 9 月期間,這段時間我們經常能觀察到攜卵的雌蟹🤰。仔細觀察時,會發現卵附著於牠們的腹部下方,並由稱為「腹肢」的游泳足攜帶。而在繁殖季節期間,日本岩瓷蟹的螯還會展現出有趣的變化❗️
瓷蟹的螯被稱為「螯足」(cheliped),是牠們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繁殖與競爭策略使得日本岩瓷蟹的螯足呈現出顯著的兩性異形。雄蟹的螯足顯著大於雌蟹,這很可能是性選擇的結果。在繁殖季節,雄蟹將更多的能量分配給主要螯足的生長,隨著體型增大,其螯足變得更寬且更強壯💪🏻。這些更大的螯將幫助雄蟹在爭奪配偶時進行雄性間的競爭,並可能作為吸引雌蟹的展示工具。
相比之下,雌蟹的主要與次要螯足的生長較為平衡,並且無論體型大小,其螯的形狀都更為修長纖細。雌蟹不像雄蟹那樣將能量投入螯足的發展,而是將更多的能量分配到腹部,以便在繁殖期攜卵。

有趣的是,日本岩瓷蟹的幼體特徵相當明顯❗️瓷蟹幼體具有長而細的額角刺。近期研究發現,這些刺能使身體流線型化,減少阻力,並有利於側向移動,使牠們的游泳更為高效,側向移動更快且耗能更少,這對於提高敏捷性與躲避掠食者至關重要。此外,這些刺還能改善方向控制,研究顯示:日本岩瓷蟹幼體的前額刺對於保持直線運動至關重要,若將其移除,游泳會變得不穩定😱,這表明其在穩定前進時具有重要作用。而後方的棘刺則有助於向後游泳,並幫助幼蟹快速進行方向調整。可以說,這些刺大大增強了幼蟹在海洋環境中的適應與生存能力!
那麼,如何區分瓷蟹與真正的螃蟹呢?最簡單的方法是觀察牠們的步足🦵🏻!真正的螃蟹用四對步足“行走”,而瓷蟹只使用三對。這三對步足發育良好,主要用於移動。牠們修長且靈活,使瓷蟹能快速穿越基質或攀爬岩石表面🧗。第四對步足則通常退化並藏於甲殼下,形成流線型的身體,提升在狹窄空間中的靈活性。

既然瓷蟹不是「真正的」螃蟹,那我們該如何定義真正的「螃蟹」呢?原來,只有屬於「短尾下目」(Brachyura)的物種才被認為是真正的螃蟹。我們平時常提到的許多螃蟹其實並非真正的螃蟹。十足目動物🦞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被稱為「蟹化現象」(carcinization)。瓷蟹科以及屬於短尾下目的許多物種都正在向螃蟹型態演化❗️是不是很神奇?
事實上,類似蟹化的現象在大自然比想像中更為普遍。這些現象正是「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例子,指的是不相關的物種因應類似的環境挑戰或生態位而發展出相同的特徵或適應性。當甲殼類動物🦐以相似的生活方式適應相似的生態環境時,演化便將其身體塑造成相似的形態——寬而扁平的身體、縮短的腹部以及更堅固的甲殼。這是自然界為生存所展現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不知瓷蟹是否激發了您對生態學或生物多樣性的興趣呢?如果您的回答是肯定的,歡迎到訪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我們展示了從珊瑚到哺乳動物的多樣化標本,讓您更深入了解牠們迷人的生態。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趣,請分享給您的朋友,並持續關注我們每週發布的引人入勝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文: Max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