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水域深處,有一條形似石斑的黃色魚在珊瑚和岩礁巡邏,牠就是雙帶黃鱸,又名火燒腰 🔥𝘋𝘪𝘱𝘭𝘰𝘱𝘳𝘪𝘰𝘯 𝘣𝘪𝘧𝘢𝘴𝘤𝘪𝘢𝘵𝘶𝘮 Cuvier, 1828 🐟。
該物種的成體呈明黃色🟡,有兩條黑條紋,最長可達 25 厘米。這種魚身體扁長,類似於黃色的石斑魚,其實因為牠們是鮨科石斑魚家族的成員。但你不要被這物種色彩繽紛的外表所騙,因為牠是貪婪的掠食者,用可擴張的下巴吞下整條魚類或甲殼類動物🦐。

自然界中動物所帶有的鮮豔顏色通常與對掠食者潛在危險的警訊有關。這種現象稱為警戒色🚨。牠的顏色與周圍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使掠食者很容易注意和識別到。當捕食者看到這種色彩繽紛的動物時,牠們就會想起獵物所具有令人不快的特徵。那麼,這條黃色的魚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現在讓我們來一起看看🔍!

在海底,每種掠食者都可能成為獵物,雙帶黃鱸也不例外。因此牠們給自己裝備了一些「超能力」🦸。年幼時,牠們是藍和黃色的,而不是我們在成體中看到的黃黑紋路。藍色和黃色有一個有趣的作用,是來模仿有毒的䲁魚(稀棘䲁屬)。牠們模仿的䲁魚有一對毒牙💉,在受驚時會咬掠食者並給牠們持久的痛楚。當掠食性魚類看到年幼雙帶黃鱸時,會以為牠是䲁魚,並避免打擾牠們。一般來說,擬態中受益的主要是模仿者。 但這是穆氏擬態的例子,其中模仿者(雙帶黃鱸)和被模仿的䲁魚都受益🤝。

雙帶黃鱸的另一個俗名是「肥皂魚」,指的是這種魚就像一塊肥皂🧼,而這正是牠的防禦機制之一。這種魚類能夠透過皮膚的黏液細胞分泌大量黏液🫧,黏液中含有一種味道難吃的毒素——黑鱸毒素(Grammistin),可以阻止掠食者(和人類)捕食牠們🤢。因此,這些魚「勸退」捕食者的效果透過牠們的兩種「超能力」而增強,雙帶黃鱸令人不快的味道和䲁魚毒咬的幻象,使捕食者進一步避開這兩種魚。換句話說,當掠食者看到藍黃色的魚時,會將牠們與雙帶黃鱸的不良味道和䲁魚的毒咬聯繫起來,從而避開。
這種毒素引起科學家的興趣至少有兩個原因:牠的毒性和味道😋。日本科學家對雙帶黃鱸分泌的黏液進行了味覺測試,發現它會立即會在舌頭上產生激烈的的苦味和刺痛感。這黏液不只人覺得難吃,就連海裏的捕食者也嗤之以鼻😒。

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究人員將一條幼年雙帶黃鱸放入一個裝有兇猛但天真的掠食者——獅子魚的水箱中。當雙帶黃鱸游到缸底時,獅子魚慢慢地向雙帶黃鱸游去,一眨眼的功夫,雙帶黃鱸就被獅子魚咬住了🍽️。然而,這個故事卻有一個轉折的結局,獅子魚立刻把魚吐了出來,然後繼續做出「作嘔」的動作🤮,顯示掠食者嘴裡還殘留著苦澀。獅子魚沒有再嘗試捕食牠,表明獅子魚吸取了教訓。此外,黑鱸毒素不僅可以阻止捕食者,還可以透過導致細菌細胞溶解來防止細菌感染🧫。然而雙帶黃鱸並不是沒有掠食者的,牠們不會受到自身苦澀且充滿毒素的黏液影響,所以可以吃掉其他較小的同類。

此外,黏液中的黑鱸毒素對其他魚類可以是致命的😵。當一條雙帶黃鱸在水箱中受到刺激5分鐘後被取出,然後將5條小魚放入水箱中,這些小魚會立即猛烈掙扎,並在15分鐘內全部死亡。

想看看我們苦澀的雙帶黃鱸嗎?快來參觀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在那裡您可以發現牠潛伏在石斑魚親戚附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與朋友分享並關注我們,每週了解更多精彩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
文:Hug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