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這是蜻蜓嗎?


在香港,每逢雨季之初,難免會有很多飛蟲闖入室内。當中最為常見的不速之客是螞蟻,飛蛾,蝽象,白蟻和甲蟲,因為牠們的趨光性強,很喜歡在晚上飛向人造光源,誤闖入屋。有時候你會在這些入侵者中發現一個較為陌生的面孔,一隻和蜻蜓十分相似的生物緊貼在光源附近的墻上。牠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脈翅目的成員之一——蝶角蛉。



蝶角蛉科(脈翅目)擁有超過450個已描述的物種,雖然當中大部分成員長得與蜻蜓十分相似,但是牠們與蜻蜓(蜻蛉目)的關係較遠,反而與泥蛉(廣翅目)和蛇蛉(蛇蛉目)這兩組鮮為人知的昆蟲關係較近。蝶角蛉通常擁有一對大而凸出的複眼、相對細長的腹部和兩對透明的翅膀。而這兩對翅膀在蝶角蛉休息時會保持向外伸展,與其他在靜止時將翅膀沿腹部折疊的脈翅目成員(例如草蛉)不同,所以看上去與蜻蜓更為相似。黃脊蝶角蛉 𝘈𝘴𝘤𝘢𝘭𝘰𝘩𝘺𝘣𝘳𝘪𝘴 𝘴𝘶𝘣𝘫𝘢𝘤𝘦𝘯𝘴 (Walker, 1853) 是可以在香港發現的物種之一,牠們同樣擁有細長的腹部以及在靜止時會把翅膀向外伸出。牠們最大的特徵是胸部至腹部末端有一條寬闊的黃色縱紋,腹部各節亦有白色橫斑。牠們的體長約為 25-50 毫米,翼展約為 70 毫米,與中小型蜻蜓相當。這些特徵是牠們常被誤認為蜻蜓的主要原因,不過,如果仔細觀察,牠們還是有明顯的差異。蝶角蛉的頭部前方有一對如蝴蝶般的棒狀觸角,蜻蜓的觸角則很短,像剛毛一樣。



與蜻蜓相似,蝶角蛉也是肉食性的昆蟲。在成蟲階段,可以觀察到部分蝶角蛉在空中盤旋和高速飛行,追逐空中的小型昆蟲。牠們的食物多樣性高,不僅吃蒼蠅、甲蟲、鱗翅目的成員(蝴蝶或蛾)等會飛的昆蟲,也吃蟑螂、蚜蟲、薊馬等很少飛行的昆蟲。這種多元化的獵物表明了蝶角蛉不僅會在飛行時捕食,而且在植物上休息時也有可能會覓食,捕捉在葉上停留的昆蟲。在幼蟲階段,蝶角蛉與蜻蜓的差異則十分巨大,因為牠們是陸生伏擊型捕食者,與水生的蜻蜓稚蟲(幼蟲)不同。黃脊蝶角蛉的幼蟲與同樣屬於脈翅目的蟻獅(antlion)十分相似,同樣擁有圓滾滾的腹部,以及標志性的一對鐮刀狀的大顎,而顎上佈滿鋒利的鋸齒。但牠們不會像蟻獅般在沙地構築漏斗狀陷阱捕捉獵物,而是在植物上靜靜等待昆蟲經過。在香港,我們可以觀察到牠們在秋天時利用巨大的顎部捕捉其他小昆蟲,例如葉子上的螞蟻。



大多數蝶角蛉都是夜行性或晨昏性的昆蟲,意味著牠們的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夜間,或者是黎明和黃昏時期。大部份晨昏性的物種,如香港的黃脊蝶角蛉,會在夜間被人造光源所吸引,因此我們有時能在室內遇到牠們。不過,也有一些例外,例如歐洲的物種 𝘓𝘪𝘣𝘦𝘭𝘭𝘰𝘪𝘥𝘦𝘴 𝘮𝘢𝘤𝘢𝘳𝘰𝘯𝘪𝘶𝘴 (Scopoli, 1763),牠們是日行性物種。這些活躍於白天的物種通常擁有一對巨大的複眼,能夠為其提供極佳的視力。有趣的是,牠們背側前緣的複眼只對紫外線(UV)敏感。這種特殊的視覺結構能夠簡化視覺環境,使牠們更容易發現獵物。在紫外線視覺下,天空和雲層之間的對比度很小,獵物則會在天空中形成對比強烈的黑點,使得日行性蝶角蛉可以輕易地將獵物辨別出來。因此,這種獨特的眼睛結構提高了牠們的空間分辨的能力,從而提升捕捉獵物的成功率。



如果您有興趣了解更多有關蝶角蛉的知識,不妨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一探究竟,深入了解這些如合成獸般的生物。除此之外,我們正在舉辦香港蜻蜓豆娘攝影比賽,請務必不要將這些冒牌貨提交參賽!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與朋友分享和關注我們,我們每周都會推出精彩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文: Tony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