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想到其他動物時,我們通常指的是與我們身體結構非常相似、看起來像我們的物種; 而所有偏離這一點的生物都很容易被無故地稱為「怪物」。鮟鱇目,俗稱鮟鱇魚,或許是您見過其中一種最奇怪的魚。👽目前全世界有 320 個已描述的鮟鱇魚物種,牠們分佈於世界各大海洋,從熱帶淺水域到深海 3600 多米皆可看到牠們的蹤影。

這裡介紹的魚種屬於鮟鱇科Lophiidae,英文俗稱goosefishes 𓅼或monkfishes 🧘🏼,相傳是因過去的漁民認為這些魚可以吞下一整隻鵝而命名。鮟鱇科約有 25 個物種,大多生活在 200 米到 1000 米的深度,但有些也偶爾棲息在淺海地區。 它的所有成員都擁有誇張的頭身比,頭部和嘴巴不合乎比例的大,卻有著扁平和狹窄的身體,而牠們通常也有保護色以躲避海底的捕食者。🫥 然而,這些魚遠比想象中大,可長達 1.8 米,與成年人身高差不多呢!鮟鱇魚主要捕食魚類或無脊椎動物,但海鳥也可能出現在牠們的菜單上—這些底棲魚類有時會被海流從海底帶到海面,而作為投機主義的捕食者,當然不會放過這享受美味佳餚的機會。🍴

鮟鱇魚的每個身體結構都是為了更有效地捕獵而演化而成。 最引人(和魚)注目的可能是牠們頭上獨特的「釣魚竿」—吻觸手(illucium)。 🎣這是由牠們第一個背鰭棘特化而成,末端更帶有一個球狀突出—餌球—充當「誘餌」。 這個釣餌是用來模仿生病的小魚以吸引其他饑餓的魚。 其他鮟鱇魚的釣餌,例如角鮟鱇亞目中黑角鮟鱇科Melanocetidae和鞭冠鮟鱇科Himantolophidae等被稱為深海鮟鱇的鮟鱇魚,更有一項附加的功能。牠們有在黑暗中閃閃發亮的「發光釣魚竿」—實際上是住在牠們的釣餌中的共生細菌產生的生物發光! 💡在深海中尋找食物特別困難,尤其是周圍基本上是一片漆黑時,擁有發光的釣餌更能增加牠們吸引潛在獵物的機會。

然而,鮟鱇科Lophiidae的鮟鱇魚並不具備生物發光能力,而是使用一種謹慎的策略來捕捉其他魚類。 牠們採用埋伏式捕食進行捕獵,會使用身體的保護色融入環境並等待獵物經過,再於準確時機進行伏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牠們有如此不尋常的身體結構——扁平和具保護色的身體使牠們很容易隱藏在海底的沙地中;而牠們巨大的頭部和嘴巴亦配備了可伸展的上顎和突出的下顎,口中更帶有許多鋒利的牙齒🦷,這些特徵都大大增加成功伏擊的機率。 📈 甚至牠們的眼睛都朝上而不是側視👀,就是為了確保牠們不會錯過任何經過上方的獵物,並牢牢抓住牠們作為食物。

在「捕魚」過程中,鮟鱇魚會在海底一動不動以隱藏自己,同時豎起吻觸手並隨機來回揮動,以模仿游動的小魚。🐟 這為其他好奇的魚設置了一個陷阱,使牠們將這種較小的「魚」誤以為是潛在的食物,並且游得更近以進行觀察。🧐 一旦足夠接近,鮟鱇魚便準備好伏擊—牠們迅速撤回吻觸手—身體向上發射並通過其靈活且可擴展的口腔於一瞬間產生快速的吸力去吞沒獵物。 💨 這種「一口吞」的方法,加上牠們可壓下的牙齒可以防止獵物掙脫,使牠們能夠吞下比自己大一倍的獵物。 下一秒,倒霉的魚就會消失在鮟鱇魚的嘴裡,再也沒有逃脫的機會。☠️


如果您有興趣觀看鮟鱇魚和其他令人驚嘆的動物,歡迎預約參觀時段並來拜訪我們!

文︰Rachel Au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