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魚也要拿新身份證?


在大自然中,凡事看起來並不像表面一樣。🔍以淡水魚類鬥魚(英文為天堂魚)為例,在香港出現的兩種鬥魚一直被誤認為是中國鬥魚 𝘔𝘢𝘤𝘳𝘰𝘱𝘰𝘥𝘶𝘴 𝘰𝘱𝘦𝘳𝘤𝘶𝘭𝘢𝘳𝘪𝘴 和黑歧尾鬥魚 𝘔𝘢𝘤𝘳𝘰𝘱𝘰𝘥𝘶𝘴 𝘤𝘰𝘯𝘤𝘰𝘭𝘰𝘳。然而,在2002 年,事情發生了變化。兩位德國科學家Jörg Freyhof 和 Fabian Heder 在考查了在沙螺洞採集的黑歧尾鬥魚標本後,發現這些標本其實是香港特有的新物種😮,並為牠們命名為香港鬥魚 𝘔𝘢𝘤𝘳𝘰𝘱𝘰𝘥𝘶𝘴 𝘩𝘰𝘯𝘨𝘬𝘰𝘯𝘨𝘦𝘯𝘴𝘪𝘴 (Freyhof & Herder, 2002),也是目前唯一以香港命名的淡水魚類。👏因此,之前所有黑歧尾鬥魚的發現記錄都被推翻。



當大家認為香港鬥魚是香港特有種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在香港以東200公里的廣東和福建也發現了牠們的蹤跡, 因此不再屬於香港特有的。這正正提醒我們對物種多樣性和物種分佈所知甚少,即使是相對較大的生物(長達6厘米!)。😢



黑歧尾鬥魚與香港鬥魚看起來非常相似,但仍可以通過鰭上顏色的細微差異來區分。例如香港鬥魚有一條白色的腹鰭鰭條 (pelvic fin ray) ,而黑歧尾鬥魚的腹鰭鰭條是紅色的。另一個更明顯的區別是香港鬥魚的鰓蓋 (operculum) 上有一個黑點,而黑歧尾鬥魚則沒有。



香港鬥魚會捕食昆蟲幼蟲、無脊椎動物和其他魚苗。與其他鬥魚一樣,雄性香港鬥魚屬地盤性的,並且在繁殖期間顯得更加明顯。另外,香港鬥魚會向水面釋放大量氣泡,形成氣泡巢 (bubble nest) 。💭氣泡由口腔分泌物、唾液,還有水生植物組成。一旦築巢完成,雄性將會向雌性展示其細長的鰭誘使雌性產卵。當雌性認可他的努力後,她會在巢下游動,作為願意交配的信號。然後牠們會在巢下產卵,將卵子和精子釋放到水中。​​由於卵子裏含有油份而比水輕,所以受精後,受精卵會向上漂浮,繼而被雄性收集到氣泡巢中。產卵後,雄性會攻擊可能接近受精卵或魚苗的其他魚(甚至他的配偶!),防止它們被吃掉。真是父愛如山!👨🏻



遺憾的是,這些色彩斑斕的小魚遭受嚴重威脅,例如棲息地破壞,或被捕獲用於觀賞魚貿易。雖然香港鬥魚符合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 (EN) 的標準⚠️,但牠們並未列入香港的《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因此,對於這些被誤解的魚類來說,牠們安居的“天堂”必須被保護。🌌 當香港水域再找不到氣泡時,已經太遲了!



縱使沒有氣泡巢,仍然歡迎大家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一睹牠們的真面目!


文: Alan Fok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