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鴿唔鴿


耐寒的懸崖居民,可愛的寵物,電子信息的先河,再到現在被人唾棄的鄰居,野鴿🕊️,𝘊𝘰𝘭𝘶𝘮𝘣𝘢 𝘭𝘪𝘷𝘪𝘢 𝘥𝘰𝘮𝘦𝘴𝘵𝘪𝘤𝘢 Gmelin, 1789,是一種與人類有著悠久、豐富和復雜關係的鳥類。 當香港政府在衛生當局的敦促下,希望進一步限制餵養鴿子這種古老的消遣活動的同時,您對野鴿又了解多少呢?



野鴿是鳩鴿科的一種,該科包括約 340 種鴿和鳩。原鴿, 𝘊𝘰𝘭𝘶𝘮𝘣𝘢 𝘭𝘪𝘷𝘪𝘢 被馴化後,衍生出家鴿 (𝘊𝘰𝘭𝘶𝘮𝘣𝘢 𝘭𝘪𝘷𝘪𝘢 𝘥𝘰𝘮𝘦𝘴𝘵𝘪𝘤𝘢) 而市區野鴿便是家鴿的後代。 您可能會聽過中文名為鴿子的動物有兩種英文叫法 “pigeon” 和 “dove”, 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Pigeon” 可以指較大和較重的鴿子,而dove可以指較小的鴿子。 然而,兩者之間沒有真正的科學區別,根據您居住的地方和所使用的語言,這些俗名通常可以互換使用。 儘管野鴿的原生地橫跨非洲北部、歐洲南部和亞洲西部,但牠的後代已經隨著人類的移民而引入世界各地,而且通常是有意的。 在野外,這些鳥的壽命為 3-5 年,而在圈養條件下,牠們的壽命可達 15 年,有些甚至長達 35 年!


雖然原鴿是穀食性的,這指牠們吃穀物和種子🌾,但牠們的野生後代卻有著更多樣化的菜單,包括小昆蟲🐛、麵包🍞和從人類垃圾中撿來的食物殘渣。 正如你想像,這使我們人類成為非常吸引的鄰居。 您可能還注意到,野鴿是喜愛群居的生物,牠們生活在 50 到 500 隻的群體中,具體數量取決於食物的供應情況。 說到食物,這些鴿子的下食道裡有個神秘的密室,名叫嗉囊 (crop)。 這是牠們儲存食物的地方,以便稍後消化。 但這並不是嗉囊的全部用途。 你知道鴿子能生產「奶」嗎? 嗯,它實際上不是奶🥛,因為真正的奶是只有哺乳動物才能產生的東西。 相反,這是鴿乳,由嗉囊內壁的分泌物產生。 這種鴿乳呈半固體狀,據說類似“淡黃色乾酪”,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很高,由雄性和雌性產生,並將其反芻來餵養幼鳥👶🏻。


根據美索不達米亞石板和埃及象形文字的記載,野鴿的馴化可能早在 5000 年前就開始了,用於儀式和烹飪目的。 其他研究表明,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野鴿可能受到早期近東文化的尊崇。 這種圈養繁殖仍在繼續,如今,不起眼的野鴿已衍生出 350 多個品種。 鴿子育種甚至在達爾文進化論🕰️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在數次論文中引用了這一例子,證明了在鴿子繁殖連續幾代中,人工選擇對繁殖出所需特徵的影響。 然而,人類與野鴿的關係並不僅僅建立在美學之上。 野鴿具有難以置信的歸巢本能,飛行速度很快,飛行中可以攜帶高達其體重 10% 的重量。 這些技能在世界各地和各個時代都被用來傳遞重要訊息,例如古羅馬戰車比賽的結果或在世界大戰期間進行秘密通訊。 除了野鴿的馴化外,牠們也被當作一種食用家禽。 追溯到考古證據,早在更新世,大約一萬年前,鴿子就被當作食物來源🍴!


在香港,野鴿的首次記錄可以追溯到 1953 年,儘管牠們很可能早在 100 年前隨著英國殖民地的建立時,為寵物逃逸或被棄養而引入的。 賽鴿曾為香港人的歷史熱門運動。 然而,自80年代以來,限制牲畜飼養、加強城市衛生監管、動物福利爭議不斷增加等一系列法令,導致這項運動失寵。 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逐漸形成,特別是在維多利亞公園、尖沙咀和將軍澳等大型城市公園和市中心。 但為什麼野鴿在城市中心生活方面如此成功? 不管你相信與否,城市環境提供了許多類似野鴿原生棲息地的東西。 我們的摩天大樓和其他高層建築很像懸崖,其壁架和懸垂物為棲息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即使是城市熱島效應,即城市化空間比周圍自然環境更熱的趨勢,也可以減少冷應激 (生理壓力) 並提供更接近自然高溫的氣候。 但也許最有吸引力的是無限量的食物供應,無論是從人工環境撿來的還是人類提供的。 因此,市中心比農村地區更具吸引力。


儘管牠們有著神聖的歷史,但今天的野鴿引起了許多憤怒,人們擔心牠們會造成財產和健康損失。 雖然野鴿確實可以被視為人類致病微生物🦠的宿主,但鳥類與人類之間的直接傳播卻相對罕見,一項研究報告稱,在60年的時間裡,全球發生的病例不到180 例。 儘管野鴿攜帶病原體,並且有可能對我們造成健康風險,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免疫缺陷的患者因野鴿及其排泄物而感染疾病的風險會較高。結果顯示,即使對於從事與鴿子關係密切的專業人士(例如清理糞便)來說,風險也非常低。 但也許最令人困擾的是鴿糞,不僅會覆蓋人行道、汽車和建築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酸性會腐蝕這些結構。


由於這些滋擾,當局嘗試了多種方法來減少野鴿數量,但收效甚微。 選擇性宰殺的方法也不奏效,因為鳥類數量的減少意味著對食物的競爭減少,從而導致後來的野鴿數量激增或附近種群的個體聚居。 迄今為止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食物供應。 保護和建立健康、適當的族群對於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無論鴿子的生態如何,還是鴿子帶來的健康風險,教育也同樣重要。 快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欣賞這個可愛的小生物👍!


文: Deidra Wirakusumah, Lydia Chang


圖: Gotcritters


コメント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