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二翅元️


初夏的傍晚,若果您漫步在溪流或池塘邊,很可能會遇到一種長著一雙橙色大眼睛的小昆蟲。牠們似乎隨處可見,不僅在空中翩翩起舞,還會停落在池塘邊的欄桿上,或任何可以提供落腳之地的牆壁或建築物上。牠們是香港原生的一種蜉蝣,被稱作哈氏二翅蜉 𝘊. 𝘩𝘢𝘳𝘷𝘦𝘺𝘪 Kimmins, 1947,屬於四節蜉科 Baetidae。蜉蝣以成蟲壽命極短而聞名,雖然不同種類的蜉蝣壽命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成年蜉蝣的壽命通常只有幾小時到幾天,所以在中國古代往往會被聯想到「朝生暮死」的概念。讓我們深入了解牠們 「短暫 」而迷人的生命週期吧。



實際上,哈氏二翅蜉的整個生命週期並不短。就像其他蜉蝣一樣,牠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水生若蟲(幼蟲階段)的形式度過的。牠們腹部兩側有 7 對鰓,輔助牠們在水中呼吸,因此可以棲息於溪流、河流和湖泊等淡水水體。有別於其他四節蜉,香港幾乎所有淡水水體都可以找尋到哈氏二翅蜉的蹤跡,如大嶼山和西貢的河流,這是因為牠們的若蟲(幼蟲)能於池塘等靜止的水體中生活。而牠們對水中的污染物亦非常敏感,因此該物種和其他蜉蝣都是極好的水質指標。牠們若蟲體長只有約 6 毫米,若想在水中找到這些小生物就一定要仔細觀察。若蟲階段對於識別四節蜉科的成員至關重要,由於成蟲的分類仍在研究中,所以必須尋找新的成蟲形態特徵,才能有把握地辨識物種。不過,該科若蟲的形態多樣性高,可以用於鑑定物種。



就像許多其他蜉蝣一樣,哈氏二翅蜉會從若蟲變為成蟲,不會生長出蛹的階段。當中牠們會經過多次蛻皮,逐漸發育成長為有翅膀的成蟲,這種發育過程在昆蟲中被稱為不完全變態(hemimetaboly)。在完成水生階段後,蜉蝣會脫掉外骨骼,進入一個獨特的階段——亞成蟲(subimago)。在所有昆蟲中,只有蜉蝣有這個階段。在亞成蟲階段,牠們的翅膀功能齊全,可用於飛行,但牠們尚未性成熟,因此無法交配。這一階段與成蟲階段還有其他差異,如亞成蟲階段的身體、腿和翅膀表面都有具疏水性的毛髮覆蓋,防止牠們被弄濕。所以這一階段可以幫助牠們順利從水中過渡到陸地生活,並且促進了飛行、交配和繁殖所需的發育過程。



脫掉 「皮 」後,亞成蟲終於進入了短暫的成蟲階段。蜉蝣成蟲的口器完全喪失,會導致牠們無法進食!不過問題不大,因為成蟲階段只有一個目的:繁殖。清晨間,幾隻到幾百隻準備好繁殖的雄性蜉蝣會聚集成蜉蝣群。這時,雌性蜉蝣會飛到蜉蝣群附近,被其中一隻雄性蜉蝣抓住,然後一同降落在附近的植被上交配。交配後,雄性蜉蝣便完成了繁殖任務,很快就會死去,而雌性蜉蝣會以漂浮的狀態在水面產卵。在這種狀態下,包括腹部在內的身體後半部分會與水面接觸,而身體前半部和前肢則保持在水面上。在產卵後雌性也會死亡,結束牠們短暫而精彩的一生。



可能是為了適應這種獨特的繁殖模式,哈氏二翅蜉的成蟲形態變得非常有趣。雄性四節蜉的複眼與其他蜉蝣不同,牠們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即外側和背側。外側部分是黑色的,就跟許多昆蟲的複眼一樣。不過,背側正對着上方的複眼就演化得十分滑稽,它們呈錐形,並且顏色為橙色。背側的複眼通常被稱為 「頭巾眼」,就像把橙色的頭巾或橙色的望遠鏡放在眼睛上方。雄性巨大的背側複眼有助於在昏暗的天空中識別雌性,因為牠們需要在蜉蝣群中找到並抓住雌性,所以分開和更大的背眼能更有效幫助牠們。



您想近距離觀察哈氏二翅蜉望遠鏡般的眼睛嗎?快來參加我們的導賞團,在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近距離欣賞這些迷人的動物。


文: Tony Ling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