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波浪之下一顆脆弱卻堅韌的明星


刺蛇尾 𝘖𝘱𝘩𝘪𝘰𝘵𝘩𝘳𝘪𝘹 𝘧𝘳𝘢𝘨𝘪𝘭𝘪𝘴 (Abildgaard, 1789) 是一種迷人的棘皮動物,牠為英國群島和北海的漁場以及從那裡一直延伸到南非好望角的海域帶來了神秘的色彩。這些動物從淺海岸到深達350米的多種棲息地中茁壯成長💪🏻。牠們以社會行為著稱,常聚集成巨大規模的刺蛇尾床,可達由2000個個體組成的群體。雖然你可能會在潮間帶看到牠們獨自居住,但牠們真正閃耀的場所是在有堅硬基質和強烈洋流的區域,巧妙地避開可能干擾牠們進食和呼吸的高沉積區。



刺蛇尾很容易被辨識出來,牠們的特徵是中央盤直徑在2到20毫米之間,周圍有五個長而細的腕臂,長度可達身體盤直徑的五倍。牠們的顏色多樣,有紅色、白色或棕色🌈,常帶有迷人的條紋或斑點,擅長融入周圍環境。與牠們的海星親屬不同,這些敏捷的星星使用划船般的動作移動,利用牠們覆蓋著小刺的腕臂,並用管足進行移動和進食🍽️。



作為夜間覓食者,刺蛇尾在白天將自己藏在岩石下和裂縫中🙈,展現出牠們的隱密行為。作為機會主義的飲食者,這些聰明的棘皮動物主要以海底的腐爛有機物為食。牠們採用被動懸浮進食策略,優雅地將細長的臂伸過裂縫收集食物顆粒,然後使用專門的管足將食物運送到嘴裡。牠們的飲食主要由碎屑、矽藻和浮游植物組成,偶爾也會覓食美味的殘骸。此外,牠們的管足能夠分泌黏液,使收集食物變得輕而易舉,令牠們成為真正的海底美食大師🧑🏻‍🍳。



刺蛇尾經歷三個主要的生命階段:幼蟲、幼體和成體。牠們在身體盤直徑約10毫米時達到性成熟,從五月到七月開始牠們的繁殖冒險。在產卵期間,雄性將精子釋放到水中,隨後雌性也將卵子釋放出來,導致了一場壯觀的水下受精秀。幼蟲在水中漂流約20到30天,適應周圍環境後定居並變態成幼體。最初年輕的蛇尾會依賴成年刺蛇尾的食物,隨後逐漸學會自立,開始在充滿活力的海洋世界中闖蕩🗺️。



為了躲避魚、蟹和海星等掠食者,刺蛇尾發展了一些聰明的防禦策略。牠們的隱密色彩,可以完美地融入周圍環境,常在白天躲藏,夜間出來覓食🌃。但這還不夠——牠們還擁有一個令人驚訝的絕技(或者說,絕臂)!當受到威脅時,這些狡猾的蛇尾可以透過自斷手臂的方式(稱為自割)來分散攻擊者的注意力,從而獲得逃跑的機會。牠們還可以隨着時間再生失去的肢體。這是一種出色的生存策略,展現了牠們在海底世界中的韌性和適應性🦾。



在野外,刺蛇尾通常可以活約10年。這些適應性強的蛇尾在多樣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從岩礁到沙底,牠們傾向於在離岸形成大群,提高了在動態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生存機會。不僅牠們是令人著迷的生物,擁有有趣的行為,而且牠們在回收營養物質♻️和維持底棲環境健康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憑藉牠們獨特的適應性和生動的社會習性,這些蛇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讓我們深入了解海洋生命的複雜性,證明即使最小的星星也能在海底世界中閃耀光芒✨。



刺蛇尾是否激發了你對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的興趣🔎?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請來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我們有從海綿到蝙蝠的各種標本,你可以在這裡了解更多關於牠們迷人的生態知識。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吸引人📝請與朋友分享,並關注我們每週發布的令人著迷的生物多樣性故事!


文:Millicent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