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深海的生物發光哨兵


想像一根羽毛固定在海底,隨著海洋的洋流輕輕搖擺。這就是斯氏棘海鰓 𝘗𝘵𝘦𝘳𝘰𝘦𝘪𝘥𝘦𝘴 𝘴𝘱𝘢𝘳𝘮𝘢𝘯𝘯𝘪 生活的世界。該物種由Kölliker於1869年命名,屬於海筆目(Pennatulacea)的傑出成員,常被稱為海筆。斯氏棘海鰓是八放珊瑚的一種,這類群也包括珊瑚和海葵,但牠因獨特的外觀和適應能力在海洋環境中脫穎而出。這一譜系已存在超過4.5億年,起源可追溯至寒武紀,比恐龍出現早了超過2億年。🦕



與其他海筆相似,斯氏棘海鰓的形狀如同傳統的羽毛筆🖋️。然而,看似單一的個體其實是一個由多個水螅體組成的群體👨‍👩‍👧‍👦。這些水螅體是與珊瑚和水母有關的小型軟體生物,每個水螅體在群體中都擔當特定的角色。斯氏棘海鰓擁有一個稱為主軸的結構,專門作為錨固點,能牢牢嵌入柔軟的沙質或泥質沉積物中,為其提供穩定性。在主軸之上,群體延伸成羽狀分枝,覆蓋著如同微型手掌般開合的捕食水螅體,用以捕捉水中漂浮的浮游生物和有機顆粒。



斯氏棘海鰓最令人驚嘆的特徵之一是其生物發光能力——通過組織中的化學反應產生光💙。這種適應性在深度22至72米的海域尤為重要,因為這些區域光線微弱。在這種環境中,生物發光成為關鍵功能。當受到干擾時,海筆會發出微弱的藍光或綠光,可能用於威嚇如海星和某些魚類等掠食者。此外,這種光線表現可能是一種物種內的溝通方式,也可能用來吸引更大的掠食者以分散較小掠食者的注意力。當受到威脅時,斯氏棘海鰓還能將其上半部分收縮進沉積物中,提供物理保護。


在達到成體的生物發光和固着狀態前,斯氏棘海鰓的生命始於微小的自由游動幼體,稱為浮浪幼體。與其成體不同,浮浪幼體覆蓋著微小的纖毛,這使其能在海流中移動,尋找合適的棲息地。當找到理想位置(通常是營養豐富的柔軟底部區域)時,幼體會定居並發育成幼體海筆,形成新群體的基礎。這一轉變標誌著從移動性幼體階段🏃‍♂️到固着性成年階段的過渡🧎‍♂️。作為成體,斯氏棘海鰓依靠濾食,用專門的捕食水螅體捕捉微小生物,這些水螅體通力合作為整個群體提供營養。



斯氏棘海鰓適應能力極強,棲息於多種海洋環境,從淺海沿岸到深海區域。在香港,牠們通常發現於較深的柔軟底棲生境,這些地區的營養豐富水流滿足其捕食需求。泥沙底質還提供了穩定的錨固點,使其能在捕捉食物顆粒的同時茁壯生長。


該物種還表現出季節性行為變化,根據環境條件調整其進食活動。在浮游生物豐富的時期,海筆會充分伸展牠們的水螅體以最大限度地進食🙆‍♀️。在營養貧乏的季節,牠們可能會部分收縮以節省能量。這種適應性對於在食物供應全年變化的動態環境中生存至關重要。



作為濾食性生物,斯氏棘海鰓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濾除水中的懸浮顆粒和有機物質,牠幫助維持水質清澈。這種濾食行為惠及其他依賴清澈水域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如珊瑚礁和海草。此外,斯氏棘海鰓還為其他動物提供微棲息地,例如在其分枝中尋求庇護的幼魚和蟹類,有效地在海底創造了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看看我們標本上兩隻三葉小瓷蟹的小可愛🦀


所以下次當您驚嘆於海洋隱秘的奇觀時,請記住斯氏棘海鰓。雖然牠靜止且似乎安靜,但這種非凡的海筆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深海生命的韌性與沉靜力量。如想了解更多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奇妙故事,歡迎造訪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並關注我們的每週生物多樣性奇談!別忘了與朋友分享哦!🙌


文: 金鞍碧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