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華麗的「魔鬼」


有些生物經常受到不公平的評價,特別是在昆蟲物種。𝘖𝘤𝘺𝘱𝘶𝘴 𝘰𝘭𝘦𝘯𝘴 (O.F.Müller, 1764) 就是其中之一,人們經常把牠與魔鬼聯繫在一起,因此把牠命名為「魔鬼隱翅蟲」。這個名字源於中世紀的迷信,和牠的外表一樣引人注目。今天,讓我們為牠洗脫「罪名」,揭示這種有趣甲蟲背後的秘密。



魔鬼隱翅蟲是一種常見且廣泛分佈的物種,原生於歐洲和北非,並在1926年左右意外地被引入到美洲。成年個體的大小範圍從20到32毫米,是隱翅蟲科中最大的甲蟲之一。隱翅蟲科是鞘翅目(甲蟲)中最古老的群體之一,最早的化石紀錄可以追溯到三疊紀時代(2.52-2.01億年前)。這些甲蟲通常呈統一的黑色,有強壯的上顎和短翅鞘,使得牠們強壯的腹部暴露在外。魔鬼隱翅蟲雖然有翅膀,但卻很少飛行。牠們主要棲息於森林中,在石頭、樹葉或枯木下生活。這些甲蟲的幼蟲和成蟲都是多才多藝的夜間掠食者。牠們以多種無脊椎動物為食,包括蠕蟲、蛞蝓、毛蟲和其他甲蟲。



當夏末初秋來臨,便是魔鬼隱翅蟲繁殖的季節。交配後的兩到三週,雌性甲蟲會在黑暗潮濕的地方,如石頭、苔蘚或枯枝落葉下產卵。30天後,白色或淡黃色的幼蟲孵化出來,並主要生活在地底下。牠們具有和成蟲相似發達的上顎。大約在150天左右,幼蟲蛻變成蛹,蛹期約為35天,然後變成成蟲。成蟲可以度過第二個冬天,有些個體甚至可以活上兩年!



然而這個奇特名字是源自什麼呢?魔鬼隱翅蟲身邊圍繞著很多神話和迷信,據說牠們甚至能夠通過抬高腹部朝向他人,使其受到詛咒。這種迷信可能是源於魔鬼隱翅蟲受到威脅時,上顎打開並像蠍子一樣捲起腹部的行為所啟發的。如果威脅持續存在,魔鬼隱翅蟲會從腹部尖端突出白色的小囊泡釋放出惡臭作為化學防禦。事實上,種名「𝘰𝘭𝘦𝘯𝘴」的意思是「有氣味的」,由魔鬼隱翅蟲散發的臭味而來。雖然牠們沒有毒性,但牠們仍然可以利用強大的上顎對敵人造成傷害。



與其他隱翅蟲一樣,魔鬼隱翅蟲是一種快速移動的生物,能夠主動捕食許多無脊椎動物。一旦獵物被控制住,牠們會用口器、前足和中足牢牢抓住獵物。魔鬼隱翅蟲的上顎能非常有效地撕裂獵物,而一隻成蟲每天可以消耗近自己體重的食物,真是個大胃王!



除了擁有驚人的力量外,魔鬼隱翅蟲還是一種聰明的掠食者,能夠辨別適合和應該避免的獵物。在一項評估其捕食行為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提供了不同具有或不具有化學防禦機制的獵物給魔鬼隱翅蟲。例如,放屁蟲(𝘉𝘳𝘢𝘤𝘩𝘪𝘯𝘶𝘴 𝘴𝘤𝘭𝘰𝘱𝘦𝘵𝘢, Frabricius, 1792)在受到威脅時會釋放出氣味信號,作為對捕食者毒性的警告。相比於沒有化學防禦機制的其他獵物,魔鬼隱翅蟲明顯較少攻擊放屁蟲,這表示牠們擁有透過化學信號辨別危險獵物的能力。魔鬼隱翅蟲不但身手敏捷,還能夠評估獵物的危險程度,難怪牠們是高效的獵手。



儘管牠們有嚇人的名字,魔鬼隱翅蟲其實對於其原生地區(即歐洲和非洲)的人類是有益的,因為牠們會吃掉許多農業上的「害蟲」。這個物種,就像大自然中的其他物種一樣,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我們期待您到訪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與您分享更多有趣的故事。


文:Bonnie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