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 |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蟋蟀 🦗 是遍布世界各地 (包括香港) 的小型雜食性昆蟲。嚴格來說,真正的「蟋蟀」僅指蟋蟀科的成員,但牠們許多近親的稱呼也十分相似——包括圖中的非洲螻蛄 Palisot de Beauvois, 1805。蟋蟀與蚱蜢、蝗蟲和螽斯一樣,同屬直翅目昆蟲,皆能用強大的後腿跳遠距離 💨。不過,非洲螻蛄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度過,因此具有適合挖掘洞穴,強壯而呈鏟狀的前腿。成蟲體長約 3-4 厘米,以多種植物和其他昆蟲為食。雖然牠們源自非洲,但這些螻蛄已被引入世界許多其他地區,更被認定為農業害蟲。



唧唧!唧唧!🎧 夏日炎炎,你或會聽到草叢傳來的這種聲響。這些其實是雄性蟋蟀的叫聲,試圖吸引配偶。就像鳥類一樣,每個蟋蟀物種都有其獨特的叫聲,所以訓練有素的耳朵甚至可以識別牠們!與大多數昆蟲相似,蟋蟀在較低溫度下不太活躍,牠們的叫聲也變得更慢。科學家甚至發現了一種根據雪樹蟋蟀 𝘖𝘦𝘤𝘢𝘯𝘵𝘩𝘶𝘴 𝘧𝘶𝘭𝘵𝘰𝘯𝘪 的鳴叫頻率來估算周圍空氣溫度的方法。根據 Dolbear’s 定律,華氏溫度 = 40 + 15 秒內的鳴叫次數。下次聽到蟋蟀鳴叫時,不妨也試試吧!



那麼雄性蟋蟀是如何發出這種響亮的叫聲呢?與其他直翅目昆蟲一樣,蟋蟀的前翅都被改造成堅韌的革質翅片 (tegmina)。翅片不斷相互敲擊 💥 所產生的振動,被厚膜區域 (harp) 轉化為聲音。 非洲螻蛄更可以利用喇叭形洞穴的自然共振進一步放大牠們的歌聲,在入口附近發出的聲音可以像電單車一樣響亮 (115 分貝) 🏍️!然而,雌性缺乏產生鳴音的必要結構,因此無法鳴叫; 但牠們可以通過前腿上的簡單「耳朵」——一塊橫跨充氣管的膜(鼓膜)接聽雄性的叫聲。 沒錯,很多直翅目昆蟲的腿上其實都有這樣的「耳朵」!



蟋蟀的天敵包括蜘蛛、蜥蜴和鳥類;而非洲螻蛄在某些國家更是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但牠們最神奇的敵人之一是一種被稱為馬毛蟲 (horsehair worms; Phylum: Nematomorpha) 的寄生蟲。這些寄生蟲的幼蟲靠蚊子等中間宿主離開水源,在陸地上被蟋蟀吃掉。接著,幼蟲會在蟋蟀體內成熟;一達到成年階段,就開始操縱蟋蟀宿主的行為,令牠不規律地移動並最終跳入水中自盡 🌊。當蟋蟀淹死時,細長的成蟲會從牠的身體裡爬出來進行繁殖並繼續寄生蟲的生命週期。更神奇的是,馬毛蟲甚至可以逃脫吃掉垂死蟋蟀的捕食者!



和所有昆蟲一樣,蟋蟀不僅自身令人著迷,並且與其他生物形成許多有趣的關係。要了解更多關於牠們和其他生物的奇妙知識,歡迎到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參觀!


文:Jasper Lee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