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長鼻魚


一些物種因其不尋常的外表而引起我們的興趣;今天這種魚類的長鼻子👃🏻無疑是獨特的,不僅因為其外觀,還因為其功能。匙吻鱘 𝘗𝘰𝘭𝘺𝘰𝘥𝘰𝘯 𝘴𝘱𝘢𝘵𝘩𝘶𝘭𝘢 (Walbaum, 1792) 屬於一個存在超過7000萬年的古老魚類譜系,與鱘魚等其他魚類相似。最大標本可達2米長、超過90公斤重,這種魚類目前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22個州和加拿大南部的五大湖盆地中發現。匙吻鱘最初在另外四個州也被發現,但由於修建了許多大壩影響其遷徙繁殖行為,加上其棲息地的其他干擾和過度捕撈,已降低了其分佈範圍。因此,匙吻鱘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物種。值得一提的是,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這個物種在15個歐洲國家的養殖場中也出現,並且有時在野外建立了種群。



匙吻鱘有兩個特徵使其與其他魚類脫穎而出。首先,牠的皮膚光滑且無鱗片。這減少了水中的阻力,並幫助其流線型的身體在水下平滑滑行。這種特殊的活動主要依賴其長尾鰭的波浪活動,這條長的背鰭也有助於在河流中導航。第二個獨特特徵是牠的「長鼻子」。實際上,就是魚頭前方的突出部分,包括上顎和下顎,約佔其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這一獨特結構主要作為一種交流器官,並有助於其攝食策略。匙吻鱘使用被動的電感知⚡️。牠的鼻口覆蓋著70,000個電感受器,促進交流、交配、獵物檢測和避免掠食者。電感受器用於檢測由電鰻目刀魚產生的低頻電,顯示出通過電感知進行物種之間的交流,以避免潛在的競爭或捕食情況。電感受器也使匙吻鱘能夠檢測到埋在沙中的獵物或捕食者,亦可以促進交配行為。



另外,關於匙吻鱘的交配行為還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方面。成年匙吻鱘會遷徙繁殖,進行長途上游旅行以尋找水流強勁的區域,促進受精和卵子的分散。幼魚將在下游開始其生長和發育。這就是為什麼匙吻鱘能在整個河流中被發現,以及為什麼大壩的建設影響了牠們的生存。大壩的金屬部件⛓️產生不自然的電場,干擾匙吻鱘的電感知。牠們能夠檢測到小至2.5厘米的金屬物體,並且能從距離達到38厘米的地方檢測到,因此當牠們感測到不自然的電場時,會游走以避免潛在的掠食者。這妨礙了牠們的遷徙繁殖行為,影響其繁殖和生存。



其次,電感知在匙吻鱘的捕食行為中也至關重要。與其他魚類不同,匙吻鱘是一種過濾覓食者,通過張嘴游泳來攝取水中懸浮的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鱘魚鰓內的鰓耙有梳狀結構,用來捕捉小生物或微型浮游生物。電感受器使匙吻鱘能夠檢測到從五毫米到小一千倍的小獵物,這與匙吻鱘龐大的體型形成了鮮明對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匙吻鱘能夠在能見度非常有限的混濁環境中,僅憑電感知能力仍然能捕捉獵物並避開掠食者。匙吻鱘還利用其觸鬚狀的結構來識別小水蚤的群體,以提高捕獲獵物的機會。這種捕食模式有助於調節浮游生物的種群,並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並對匙吻鱘感興趣,請與您的朋友分享並關注我們,每週獲取更多生物多樣性故事,也別忘了去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參觀了解更多有趣的物種!


文:Cherry


Comentários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