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標本秀|香港唯一的鹿種?!🦌


赤麂 — 𝘔𝘶𝘯𝘵𝘪𝘢𝘤𝘶𝘴 𝘮𝘶𝘯𝘵𝘫𝘢𝘬 (Zimmermann, 1780),是香港唯一的本地鹿科物種🦌,其分布範圍延伸至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南方國家。赤麂常常與分布較北的黃麂混淆。成年的赤麂平均身長為90至135厘米,體型稍大於黃麂。此外,赤麂的毛色為紅褐色,而黃麂則為黃褐色。在香港,只有赤麂被記錄在案,而通常被稱為黃麖。「麖」的發音與廣東話「驚」的相似,指的是其害羞的特性🙈。與其他鹿科物種類似,赤麂擁有修長而纖細的腿部,能夠快速奔跑以逃避蛇🐍、野狗🐕和老虎🐅(現已在香港絕跡)等掠食者。牠們的駝背外觀是由於其後腿較長。



雖然赤麂體型較大,但由於牠們通常生活在森林中,並且在夜間活動,因此不易見到。如果你幸運地遇到過牠,你可能並未意識到那是一隻赤麂。為什麼?因為牠們獨特的叫聲像狗的吠叫🐶,讓人誤以為附近有狗在吠叫。赤麂發出吠叫聲是為了吸引伴侶進行交配,或是在面臨危險時發出警報🚨。因此,人們也稱赤麂為吠鹿。



除了獨特的吠叫聲,赤麂的臉上還有獨特的黑色面部標記,這在鹿類中是獨一無二的。這些黑色的淚痕狀標記並不是牠們的淚腺💧,而是牠們的前眼腺;附近的肌肉控制著其開合。赤麂的前眼腺開合幅度很大,使得一些人將牠們形容為「外星鹿」🛸。與其他哺乳動物如狐狸和兔子相比,赤麂的前眼腺位置也很特別,因為哺乳動物的嗅腺通常位於圍繞肛門的腺囊內。赤麂通過將嗅腺翻轉來摩擦其前眼腺。這個腺體分泌的費洛蒙會在樹木🌳或草地上釋放,主要用來溝通和讓雄性赤麂標記領域。



我們如何辨別赤麂的性別呢?我們可以觀察到雌性赤麂有菱形標記,而雄性則顯示V形標記。雌性還有毛茸茸的毛束和小骨性突起,沒有角;而雄性赤麂則有向後彎曲而無分枝的角,並帶有粗壯的角柄。這些粗壯的角柄有利於角的生長,而角在雄性赤麂之間的性展示和競爭中對吸引雌性赤麂至關重要。雄性其中最顯著特徵是其頭部前端有兩根延長的犬齒。這些犬齒也是雌性赤麂選擇伴侶的一個標準。儘管牠們看起來像吸血鬼,但這些牙齒並不專門用於撕裂肉類,因為赤麂主要以嫩葉🌿、樹枝、水果或小動物為食。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與你的朋友分享並關注我們,每週獲取更多生物多樣性的故事,也別忘了去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了解更多有關不同驚人物種的資訊!


文:Cherry


תגובות


Post: Blog2_Post

訂閱資訊

   多謝你的訂閱!

資助機構

ecf1.png

支持機構

HKU.jpg
logo_new.png

© 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版權所有   網站《使用條款及細則》

合作機構

Untitled design - 2025-03-18T151026.606.png
bottom of page